岁暮送戴衣闻还苕溪

荒郊晴雪映行装,送客江亭恨渺茫。
鸟近黄昏皆绕树,人当岁暮定思乡。
经年文酒情相似,异地云山梦不忘。
最爱苕溪好风月,明年我欲棹轻航。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岁暮送戴衣闻还苕溪》是清代诗人崔岱齐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不仅在情感上引人共鸣,其艺术成就和历史价值也颇为显著。

从艺术特色来看,《岁暮送戴衣闻还苕溪》是一首典型的七言律诗。其结构严谨,押韵工整,体现了古典诗歌的音韵美。诗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得诗歌形象生动,富有画面感。特别是通过对荒郊晴雪与江亭别离场景的描写,崔岱齐成功地塑造了一种既冷清又凄美的意境,使人仿佛置身于那个萧瑟的冬日,体会到离别时的无奈与哀愁。

从主题思想看,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离别的深深怀念和对家乡的眷恋之情。“荒郊晴雪映行装,送客江亭恨渺茫”一句,既描绘了友人离去的场景,又暗含自己对友人的深情牵挂。而最后两句“经年文酒情相似,异地云山梦不忘”,则表达了无论身在何处,对故乡的思念永远如影随形,展现了深厚的友情和对故土的无限眷恋。这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情感表达,使诗歌具有了永恒的魅力。

从历史文化背景考虑,《岁暮送戴衣闻还苕溪》创作于清代,这一时期的社会背景对诗歌的内容和风格产生了深刻影响。清代文人普遍关注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的交织,诗人们常常借助诗歌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同时,作为一个时代的文化象征,清代诗歌在继承前代传统的基础上,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岁暮送戴衣闻还苕溪》不仅是一首艺术性极高的诗歌,也是一部蕴含深厚人文情怀的作品。它以简练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手法,展现了作者对友情、乡愁以及时代变迁的思考和感慨,是研究清代诗歌不可多得的材料。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不仅能更好地理解清代文学的风貌,也能从中汲取到生活的智慧和精神的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