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南六十四阕 其三十八 (1945乙酉)

山庐好,风细动轻裾。
蝇欲集时将尘佛,蚊当聚处把烟驱。
何必过伤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望江南六十四阕 其三十八 (1945乙酉)”是清末近现代初的一首作品,由高燮创作。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与对生命流转的感慨。以下将详细介绍该文学作品:

  1. 作者简介:高燮,清末近现代初的诗人,以其精湛的诗歌技艺和深邃的文化内涵而著称。他的作品常常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历史变迁和文化风貌,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2. 诗歌原文:”山庐好,风暖日迟迟。蜜已酿成蜂力倦,花方开处蝶情痴。蚕到欲眠时。” 这句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美好的田园画面,通过对蜜蜂和蝴蝶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中生物勤劳与美丽的赞赏。
  3. 诗歌赏析:《望江南六十四阕 其三十八 (1945乙酉)》是高燮在1945年乙酉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诗中的“山庐好”展现了诗人隐居山林的生活状态;而“风暖日迟迟”则传达出一种宁静而悠扬的氛围;接下来的“蜜已酿成蜂力倦,花方开处蝶情痴”则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观,展现了生命的轮回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反映了诗人对生命循环和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
  4. 文化意义: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诗歌不仅仅是艺术的表达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播载体。高燮的这首《望江南六十六》,不仅展示了其个人的艺术成就,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和社会氛围。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近现代初期的社会变迁和文化发展。

高燮的《望江南六十四阕 其三十八 (1945乙酉)》不仅是一首诗,更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欣赏,人们不仅能够感受到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还能进一步理解那个时代的文化与社会背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