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南六十四阕 其三十七 (1945乙酉)

山庐好,无物不忘机。
洗砚招鱼吞墨饱,曝书遇蠹食仙肥。
他日或能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望江南六十四阕 其三十七(1945乙酉)”是清代诗人高燮的作品。下面对这首作品进行介绍:

  1. 作者简介
  • 高燮,字子远,号山庐老人,生于清末近现代初,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文学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在中国近现代诗歌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1. 作品原文及其赏析
  • 山庐好:这句表达了作者对于山间庐舍的偏爱。“无物不忘”,反映了一种超然物外的闲适生活态度。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观与人文环境的结合,体现了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
  • 山庐好: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于山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于简朴生活的赞美。“无物不忘”强调的是作者对这种生活方式的珍视和留恋。
  • 人物两无猜:这句诗描述了一幅宁静的田园生活画面,没有外界的纷扰和猜忌,只留下了纯粹的自然与人的关系。
  • 手供瓶花兼蝶至,肩垂岸柳带蝉来:这句诗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象。蝴蝶飞舞、花朵供桌、垂柳轻摆、蝉鸣声声,构成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图景。
  • 虽好不思归:这句诗透露出诗人对当前生活环境的满意与留恋,即使生活美好,也不愿离开。它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的淡泊心境。
  • 劫后残书聊可读,穷来赁庑倘堪栖:这句诗则表达了诗人在战乱之后仍能保持读书的习惯,即使生活困苦,也能找到一处可以栖身的地方。它反映了诗人对知识的尊重和对生活的坚持。
  1. 文化背景及历史意义
  • 这首诗作创作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个人情感的复杂性。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诗人展现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理想,以及对和平与安宁生活的向往。
  • 在文学价值方面,此诗不仅展示了高燮精湛的诗歌技艺,更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情的语言,传达了一种深刻的情感体验和人生哲思。

“望江南六十四阕 其三十七(1945乙酉)”不仅是一首表达对自然美景热爱的诗作,更是一首蕴含丰富哲理和情感的文学作品。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高燮的诗歌艺术,也能从中感受到那个时代文人的情感世界和社会风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