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忠节公祠

自是胸藏十万兵,提戈出塞事无成。
庙堂不惜封疆坏,门户惟知水火争。
辛苦四年随相国,仓皇一死殉危城。
白扬风急祠前树,犹作金戈铁马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鹿忠节公祠》是清代诗人高孝本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以下是对这首诗歌及其背景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生平
  • 基本信息:高孝本,字大立,号青华,生于清乾隆年间,卒于清嘉庆年间,祖籍为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他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早年进士及第后,曾担任绩溪知县并因不擅事上官而罢官。随后他选择放浪山水,晚年以诗自娱。
  • 文学成就:高孝本以其诗作在清代文坛占有一席之地,尤以七言律诗最为人称道。《固哉叟诗钞》便是其代表作之一,展现了他豪迈洒脱的个性和深邃的情感世界。
  1. 诗歌原文
  • 内容解读:《鹿忠节公祠》这首诗通过对鹿忠节公祠的描述来传达一种悲壮的情感。诗中的“提戈出塞事无成”暗示了鹿忠节公在战场上未能成功,而“庙堂不惜封疆坏,门户惟知水火争”则透露出朝廷与地方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个人命运的无奈。
  • 艺术风格:高孝本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和象征手法,使得整首作品既有深沉的历史感,又不乏生动的意象。例如,“白扬风急祠前树,犹作金戈铁马声”通过自然景观与历史事件相结合,表达了对先烈的缅怀以及对历史的深刻反思。
  1. 文化意义
  • 历史价值:鹿忠节公祠不仅是鹿忠节公的纪念地,也是研究明清时期地方历史与政治的重要实物证据。它反映了清代中后期的政治动荡与军事冲突,同时也体现了地方官员和普通百姓的生活状态。
  • 社会影响:鹿忠节公祠的存在不仅增强了地方民众的凝聚力和文化认同,还对周边区域的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它成为了当地教育和文化传承的活教材,激励后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鹿忠节公祠》不仅是高孝本个人情感与思想的艺术表达,更是清代历史文化的一个缩影,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民的精神面貌。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同时,它也提醒人们要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为建设更加美好的未来贡献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