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歌子 秋夜寄外

金篆三更澹,银灯半壁红。
无聊自起掩帘栊。
只见一些花影、月明中。
霜角遥催曙,寒衾尚怯风。
秋声无奈感归鸿。
遮莫离愁远道、两相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南歌子·秋夜寄外》是清代诗人陶淑的作品。这首诗以独特的艺术手法,描绘了一个秋夜中女子的孤独和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以下是对这首诗的介绍:

  1. 诗歌原文
    金篆三更澹,银灯半壁红。
    无聊自起掩帘栊。
    只见一些花影、月明中。
    霜角遥催曙,寒衾尚怯风。
    秋声无奈感归鸿。
    遮莫离愁远道、两相同。
  2. 诗歌鉴赏
  • 情感抒发:诗中的女子深夜醒来,独自面对着窗外的景色。她的心情随着窗外的花影和明月而波动,透露出深深的寂寞和忧愁。
  • 意象描绘:诗中“金篆三更”和“银灯半壁红”等词语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与美丽;“霜角遥催曙”则展现了时间的流逝与晨光的到来。
  • 自然景观:诗中的自然景物如花影、月光等,不仅增添了诗歌的美感,也反映了女子内心的感受,使读者能够产生共鸣。
  1. 诗歌背景
  • 作者信息:陶淑,字梦琴,新城人,卓亭司马第四女,宁阳周炳如室。她工诗,有《绿云楼诗存》传世。
  • 创作时期:《南歌子·秋夜寄外》的创作时间不详,但根据作品的内容和风格推测,应属清代。
  1. 诗歌主题
  • 离愁别绪:诗中通过“秋声无奈感归鸿”,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和离愁别绪。这种情感在古代文人的作品中尤为常见,反映了人类对于亲情、友情的普遍追求。
  • 自然之美: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这种情感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占据重要地位,体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美的敏锐感受和深刻理解。

这首《南歌子·秋夜寄外》不仅展现了陶淑的文学才华,还深刻反映了清代文人的情感世界和审美趣味。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和深情表达,陶淑的诗歌作品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值得后世细细品味和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