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赠左笏丈

影塔秋杯,裛花春袂,年时题遍僧廊字。
再来何事断经过,残妆难洗红巾泪。
莺乱朝慵,乌啼残醉,相思一点凭谁寄。
那堪飞絮认萍根,依然帘幕无人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踏莎行·赠左笏丈》的诗意解读

陈曾寿,这位近现代的诗人,以其精湛的文学才华创作出了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其中《踏莎行·赠左笏丈》,作为一首词牌名“踏莎行”的代表作,不仅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热爱,也反映了他对友情和相思深沉的情感。

词中“影塔秋杯,裛花春袂,年时题遍僧廊字”,描绘了一个宁静而古朴的场景。秋日的影子映在酒杯里,春天的气息拂过衣袖,年复一年地在这僧廊上挥毫泼墨。这不仅是对过往时间的缅怀,也是对美好记忆的珍视。

“再来何事断经过,残妆难洗红巾泪。”这句话透露出一种失落与哀愁。或许是某种意外的中断,或许是心中难以言说的苦楚,使得原本精心准备的礼物未能送达,留给对方的是未干的泪水和无法抹去的记忆。

“莺乱朝慵,乌啼残醉,相思一点凭谁寄。”这里的莺鸟乱飞、朝人慵懒以及乌鸦的叫声伴随着人们的醉意,共同构建了一幅充满哀怨的画面。相思之情,如同这飘散的柳絮,无处安放,只能寄托于远行的友人,期待他的归来。

最后一句“那堪飞絮认萍根,依然帘幕无人地”,则将情感推向了高潮。飞絮随风飘散,最终归于平静;而自己却依旧徘徊在空旷的庭院之中,帘幕虽已收起,但内心深处的情感仍旧难以平息。这是一种无法用言语表达的孤独和无奈,是对挚友深情的无声呼唤。

这首《踏莎行·赠左笏丈》不仅是一次对往昔美好时光的回忆,更是一次深情厚谊的表达。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和内心情感的深刻挖掘,陈曾寿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既美丽又哀伤的世界,使人在品味之余不禁深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