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节庵师不遇感赋一首

烈士甘徇名,贪夫则徇财。
不谓俊及流,兼妙然蠡才。
寥翔忽下集,洽狎鸱无猜。
烈烈贞妇操,高筑怀清台。
古疾未有此,岂日非怪灾。
儒服捐一耻,维绝惊天摧。
凄其衡门下,商歌出荒莱。
曲肱无一饱,吐食盈琼瑰。
芒然群刺天,饥凤孤徘徊。
天寒竹实尽,凄我千春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陈曾寿《谒节庵师不遇感赋一首》赏析

《谒节庵师不遇感赋一首》,近代诗人陈曾寿所作,以诗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在谒见节庵师时未能遇见的感慨与不平。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遭遇的描述,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知识分子的态度和价值观念。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分析:

  1. 主题内容
  • 情感表达:诗歌开篇“烈士甘徇名,贪夫则徇财”,直指社会中存在的功利主义和名利场的浮躁心态。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志士仁人与俗世贪官的鲜明对比,也揭示了诗人内心的失望与哀怨。
  • 社会批判:诗中通过“不谓俊及流,兼妙然蠡才”等句,批评了当时社会对于人才的评价标准,指出只有具备一定才能的人才可能被赏识,普通或平庸之辈则难以得到应有的重视。
  • 理想追求:“烈烈贞妇操,高筑怀清台”等句体现了诗人对高尚品德的追求和理想社会的向往。他希望有识之士能够坚守道德底线,为天下苍生谋福祉。
  1. 艺术特色
  • 意象描绘:诗歌中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如“烈烈贞妇操”,“高筑怀清台”,都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 语言风格:整首诗的语言简练而富有力度,既有深沉的历史感,也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显示了诗人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邃的思想。
  • 结构布局:诗歌的结构清晰,由引言到正文,再到结尾,层次分明,使得整个作品既独立又有内在逻辑的连贯性。
  1. 历史意义
  • 思想价值: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遭遇的描述,也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深刻反思和批判。它的出现,无疑丰富了晚清文人的社会批判主题。
  • 文化影响:作为晚清文人的代表之作,陈曾寿的《谒节庵师不遇感赋一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对后来的文人墨客在创作上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借鉴。

《谒节庵师不遇感赋一首》是陈曾寿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敏锐的社会感受力,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和艺术再现。这首诗不仅展示了诗人的个人情怀与社会责任感,也体现了其文学创作的高超技艺和深邃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