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昼对残雪

殷勤陶潜杯,寂寞扬雄宅。
罘罳下双鸽,是我忘言客。
风日初满庭,馀雪灿圭璧。
披披桂叶翻,蔼蔼梅蕊坼。
暖意移檐溜,明灭屐齿迹。
从卜月印床,撼梦啼号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晴昼对残雪》是清末近现代初诗人陈三立所创作的一首诗,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文学视角和深邃的思想情感。

《晴昼对残雪》是陈三立于1908年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容,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以下是对该诗的详细介绍:

从创作背景来看,陈三立是一位深受维新运动影响的文人,他的诗歌往往带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社会责任感。在这首诗中,陈三立通过描绘一个晴朗的午后,残存的雪花与明媚的自然景色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他对现实生活的深刻思考。通过对残雪景象的描绘,诗人不仅抒发了个人的情感体验,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状态。

从艺术手法方面来看,陈三立的诗歌语言精炼而富有表现力。他善于运用象征、暗示等手法,使诗歌具有丰富的层次感和深远的含义。比如,诗中的“余雪灿圭璧”和“梅蕊坼”,既描绘了残雪的美丽,又隐喻了生命的坚韧与希望。此外,陈三立在诗中使用了大量的意象,如“风日”、“鸽宅”等,这些意象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生命力和哲理的画面。

从诗歌主题来看,《晴昼对残雪》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述,更是对人生态度的抒发。诗中的“殷勤陶潜杯”和“寂寞扬雄宅”等句子,透露出诗人对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这种向往不仅体现在个人的层面上,也反映了当时社会普遍的精神追求。

从诗歌的历史影响来看,陈三立作为清末民初的重要诗人之一,其诗歌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尤其是在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陈三立的诗歌展现出了不同于传统文学的独特风格和价值观念。

《晴昼对残雪》不仅是陈三立诗歌创作的代表作品,也是中国现代诗歌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以其深邃的主题、精湛的艺术技巧和独到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对于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学者来说,这首诗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参考对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