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后溪上晴眺

昌黎咏苦寒,南国今一遇。
传闻冻死骨,衢巷俨墟墓。
皇穹示灾变,不忍测其故。
顽雪阅久晴,稍稍屋山露。
拄杖出门看,瑟缩沙岸步。
坚冰犹盖溪,斜成樵牧路。
无缝跳鱼虾,何缘亲鸥鹭。
野色乍升沉,日脚天边树。
万堞衔残云,招魂当岁暮。
馀对瘦玉峰,断句酸肠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雪后溪上晴眺》是清末近现代初陈三立的作品。该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界的细致观察以及他对人生、社会和历史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素养和艺术功力。具体介绍如下:

  1. 作者简介:陈三立(1859-1940),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九江修水)人。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还是一位政治家、教育家。在戊戌变法期间,他积极参与维新活动,与谭嗣同、丁惠康、吴保初合称“维新四公子”。光绪15年己丑(1889)进士,官吏部主事。

  2. 诗歌原文:昌黎咏苦寒,南国今一遇。传闻冻死骨,衢巷俨墟墓。皇穹示灾变,不忍测其故。顽雪阅久晴,稍稍屋山露。拄杖出门看,瑟缩沙岸步。坚冰犹盖溪,斜成樵牧路。无缝跳鱼虾,何缘亲鸥鹭。

  3.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反映了作者对生命脆弱和世事无常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雪后溪上晴眺》作为清末时期的一首诗作,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读者,更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引发了人们对生命、自然和历史的思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