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日过李亦元刑部观所藏京师携出精椠本

国门自苦胡兵入,天府菁英略散亡。
岂有遗书藏屋壁,虚从覆辙说沧桑。
公之好事胜怀宝,坐使暗香生满廊。
触热摩挲一悲咤,承平风物梦荒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伏日过李亦元刑部观所藏京师携出精椠本》是一首近现代诗人陈三立的古诗。这首诗反映了清末民初文人对于传统文化和国家命运的感慨,以及他们对于历史文献的保护和传承的责任感。

陈三立作为一位诗人,他的创作不仅仅是为了艺术表达,更体现了他对时代的深刻思考和对文化传统的尊重。在诗中,“国门自苦胡兵入,天府菁英略散亡”,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安全和民族文化传承的关注。这反映出作者认为,尽管外患不断,但文化传统不应被遗忘。

进一步探讨这首诗,可以发现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咏史之作。通过这首诗,读者不仅能体会到诗人的情感,还能感受到那个时代文人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感。这种精神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尤为重要,因为它涉及到如何保护并传承那些可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消失的重要文化遗产。

在文学鉴赏的角度,陈三立的这首诗也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他善于运用典故和象征手法,使作品充满深意和哲理。例如,诗中提到“空文自有枕中秘,起死宁堪带下医”,这里的“枕中秘”和“起死”都暗指了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智慧和力量,能够治愈人心、改变命运。

陈三立在这首诗中也展示了他对当时社会状况的观察和思考。他通过对历史的回顾,表达了对未来的担忧和希望。这种忧思和希望交织在一起,使得这首诗不仅仅是个人的抒情,更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反思与批判。

《伏日过李亦元刑部观所藏京师携出精椠本》不仅仅是一首诗,它也是那个时代文人精神风貌的一个缩影。在欣赏陈三立的诗歌时,人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其艺术上的精妙和深度,还能够从中了解到一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