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香亭

圆池覆小亭,亭背万山青。
云满凉初合,风深梦自零。
凭阑观妙徼,载酒吊精灵。
黄叶如相讯,飘萧故可听。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吹香亭》是陈三立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创作于清末近现代初,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情感世界。下面将围绕此作品的相关内容进行深入探讨:

  1. 诗人背景
  • 生平简介:《吹香亭》的作者陈三立,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九江修水)人。他与谭嗣同、丁惠康、吴保初合称“维新四公子”,在戊戌变法期间,积极参与维新运动。光绪十五年(1890年)进士出身,曾担任吏部主事等职务。因戊戌变法失败后受到牵连而辞官回乡。
  • 政治经历:在湖南协助其父推行新政,办时务学堂、武备学堂、算学馆等,成为全国维新运动的中心之一。戊戌政变后,因参与维新运动被革职,之后隐居于江西南昌西山峥庐,晚年曾任三江师范学堂总教习。
  1. 诗歌原文
  • 原文节选:圆池覆小亭,亭背万山青。云满凉初合,风深梦自零。
  • 诗意解读: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内心情感的流露。诗中的圆池、小亭、万山等元素共同构成了一幅宁静致远的画面,而“云满凉初合,风深梦自零”则描绘了诗人在静谧的环境中感受到的凉爽和内心的孤独感。
  1. 历史背景与文化价值
  • 历史背景:《吹香亭》的创作背景是在清末民初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动荡不安,但同时也孕育着新的变革思想。陈三立作为维新派的重要人物,他的诗歌创作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文化风貌和精神追求。
  • 文化价值:《吹香亭》不仅体现了陈三立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底,也展示了他在逆境中坚持理想、追求进步的精神风貌。其作品在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艺术财富和精神启示。

《吹香亭》不仅是陈三立个人艺术成就的象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诗词的魅力和深层内涵,同时也能领略到陈三立作为一位杰出文人的思想境界和情感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