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日送吴光尧游江南 其二

海上方龙斗,斯人独掉头。
还轻公府辟,去作莽苍游。
孤梦回千里,悲歌横九州。
慎休说时事,冠盖满清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陈三立的《人日送吴光尧游江南 其二》是一首描绘诗人送别友人吴光尧并祝愿其江南游历平安顺利的七律。这首诗不仅是作者对友人的深情厚谊的表达,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特点和诗人的个人情怀。以下是对该诗及其背景的介绍:

  1. 作者简介
  • 陈三立(1874年—1937年),字伯严,号散原,晚号散僧,广东顺德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诗人、书法家和教育家。
  • 他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诗歌创作上,尤其擅长写景抒情,语言精炼,意境深远。
  1. 诗句原文
    始岁愁风雪,饥驱奈汝何。文章真欲哭,朋旧已无多。独夜临江海,行吟带薜萝。

  2. 诗意解析

  • “始岁愁风雪,饥驱奈汝何”:表达了诗人在新年伊始时对风雪的担忧以及因饥饿而感到无力的状态;
  • “文章真欲哭,朋旧已无多”:通过“文章”一词,诗人可能指的是自己的作品或学问,而“朋旧”则指朋友和旧交,表达了对朋友们离散的哀愁和孤独感;
  • “独夜临江海,行吟带薜萝”:描绘了诗人独自夜晚行走在江海上,带着薜萝(一种植物)边走边吟咏的情景,展现了诗人的孤独和坚韧。
  1. 历史背景
  • 这首诗创作于1920年代,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政治动荡,社会变革剧烈。这一时期的中国文人普遍面临着国家命运和个人前途的困惑与挣扎。

陈三立的《人日送吴光尧游江南 其二》不仅以其精湛的技艺表现了深厚的人文情感,更是在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通过对这首诗及其背景的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近现代文学的发展脉络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动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