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树三首 其三

宛宛恩初递,悠悠怨未终。
自怜深夜怯,尽与昔时同。
粉态颤双影,衣痕荡一风。
余情翻不极,横涕托微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桂树三首·其三》是清末近现代初诗人陈三立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桂花生而不得其地的怜惜之情,同时也间接透露出对桂花的喜爱。下面将从诗作的内容、创作背景及其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介绍:

  1. 诗歌内容
  • 情感表达:《桂树三首》中,第三首《其三》以细腻的情感描绘了一个深夜里独自欣赏桂花的景象。诗人通过“自怜深夜怯”、“粉态颤双影”、“衣痕荡一风”等描写,展现了深夜独行时的寂寞与孤独,以及面对美丽事物时的无力感。
  • 意象运用:在诗中,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意象来增强情感的传达。如“粉态颤双影”形容桂花在夜幕降临时的美丽景象,而“衣痕荡一风”则形象地描述了秋风轻轻吹过,带走了桂花的香气和形态。
  • 情感深化:最后两句“余情翻不极,横涕托微衷”更是直接表达了诗人对于桂花的深深眷恋,以及对无法与之相遇的遗憾。
  1. 创作背景
  • 诗人生平:陈三立是一位清末近现代初的著名诗人、书法家和画家。他的一生经历丰富,多次流离失所,因此对自然景物有着深刻的感受和独特的情感。
  • 文学价值:作为陈三立的作品之一,《桂树三首·其三》不仅反映了作者个人的情感世界,也体现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文人的生活状态。
  1. 艺术特色
  • 语言风格:陈三立的诗歌语言凝练而富有诗意,善于运用象征和比喻手法,使得诗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 情感真挚:在这首诗中,诗人没有刻意雕琢文字,而是直接将内心的感受和对事物的观察融入到字里行间,使读者能够深切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波动。
  1. 文化影响
  • 文学地位:《桂树三首·其三》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被视为陈三立诗歌创作的代表作之一。
  • 后世评价:后世学者和读者对这首诗的评价普遍较高,认为它不仅展示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也反映了他对自然美的独特领悟。

《桂树三首·其三》不仅仅是一首诗,它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和文化的传承。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理解和欣赏,可以更全面地把握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精神和文人情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