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后初归里中 其四

定军山下草萋萋,几处颓垣卧蒺藜。
乡里到来偏不识,却教舆子问东西。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乱后初归里中》是清末近现代初诗人陈肇兴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离开山城两年后的心境,以及他回归故乡时的复杂情感。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详细介绍:

  1. 诗人背景
  • 姓名与时代:陈肇兴,字伯康,号陶村,出生于台湾府彰化县治(今彰化市)。他是清朝末年和民国初年的文学家,以其在白沙书院的学习经历而闻名。
  • 生平与作品:陈肇兴于咸丰三年入庠邑,补廪膳生。他在鹿港拔贡廖春波的指导下学习,掌握了四始六义及唐宋明清诗的技巧。他的文学成就得到了当时的赞誉,并与其他三位学者合称为“白沙书院四杰”。
  • 政治生涯:陈肇兴曾在同治元年拒绝戴潮春的拉拢,最终逃亡至武西堡的牛牯岭山中。尽管后来成功刺杀戴氏未遂,但他的政治生涯因战争而受到极大影响。
  1. 诗歌原文
  • 一别山城已两年:表达了诗人与故乡分离的时间之久,以及这段时间里所感受到的孤独和思念。
  • 初归犹自怯烽烟:描绘了诗人重返故乡时内心的恐惧与不安,担心再次被战火所困扰。
  • 荆榛塞遍来时路:用“荆榛塞遍”形容故乡的道路荒凉,突显了诗人对于家园破坏的哀伤。
  1. 艺术特色
  • 意境深邃:《乱后初归里中》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深刻的画面。通过寥寥数笔,诗人不仅展现了战后故乡的景象,也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绪。
  • 情感真挚:诗中的每一句话都流露出诗人对故乡深深的眷恋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情感真挚,直击人心。
  • 语言精炼:诗句简洁有力,每个词句都经过精心挑选,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力量和美感。
  1. 历史意义
  • 文学价值:《乱后初归里中》不仅是陈肇兴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清末民初社会动荡背景下的一种文学表达。它反映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心理状态和思想情绪,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 文化传承:作为“白沙书院四杰”之一,陈肇兴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不仅在当时受到推崇,而且对后来的文学爱好者和研究者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1. 文化内涵
  • 战乱与重建:《乱后初归里中》通过对战争后的荒凉景象的描述,引发了人们对于和平的向往和对历史的反思。这种描写不仅美化了战争本身,也让人们意识到和平的珍贵。
  • 乡愁与归属:诗中对故乡的描述体现了深厚的乡愁。这种对家的渴望是人类共通的情感,反映了人们对归属感的追求。
  1. 社会影响
  • 激发共鸣:《乱后初归里中》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真实的描绘,能够触动读者的心弦,激发人们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思考。
  • 促进文化交流:作为文学作品的一部分,该诗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来观察世界和生活。
  1. 教育意义
  • 文学修养的提升:通过学习《乱后初归里中》,人们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了解古人的诗词不仅能增加知识储备,还能提高人文素养。
  • 情感教育的融入:诗作中的情感表达可以启发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和情感问题。
  1. 旅游价值
  • 文化景点:如果有机会访问台湾,《乱后初归里中》的作者陈肇兴故居或其他与之相关的文化遗址可以成为游客参观的亮点。这些地方不仅展示了作者的创作环境,也成为了研究近代台湾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源。
  1. 现代解读
  • 历史事件的反思:虽然诗歌创作于一个动荡的历史时期,但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来审视那个时代的历史事件。通过现代视角的重新解读,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状态和思想观念。
  • 个人成长的启示:对于现代人而言,这首诗同样是一种自我成长的启示。在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挑战时,诗人的经历提醒人们要有坚韧不拔的精神。

《乱后初归里中》不仅是陈肇兴个人情感的自然流露,也是那个动荡年代的一个缩影。它通过简洁的语言展现了深刻的主题,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情厚意以及战后时代的复杂情感。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在于其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叙述方式,以及通过细节传达深层次情感的能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