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湘人 赠南水上 人

自秋千拆了,杜宇啼残,粉笺怕写新句。
蓦遇维摩,来游罨画,姿致讶如张绪。
雨裛棕鞋,烟欹箬笠,隔花吴语。
喜韶龄、更擅才情,解唱碧云日暮。
借问师家何处。
在百花洲畔,近胥江渡。
此地我曾游,千载最消魂路。
昔日无限锦帆柔橹。
只剩绿波南浦。
想月中、趺坐香台,尚有精灵来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望湘人·赠南水上人》是清代诗人陈维崧创作的一首古诗。以下是对该作品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 陈维崧,字其年,号太夷,又号迦陵,晚号瑶花居士,江苏南通人,明末清初著名的文学家、音乐家、戏曲家和画家,与孔尚任并称“南陈北孔”。他的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自然,富有音乐性和艺术性。
  1. 诗歌原文
    自秋千拆了,杜宇啼残,粉笺怕写新句。
    蓦遇维摩,来游罨画,姿致讶如张绪。
    雨裛棕鞋,烟欹箬笠,隔花吴语。
    喜韶龄、更擅才情,解唱碧云日暮。
    借问师家何处。在百花洲畔,近胥江渡。

  2. 诗歌解析

  • 诗歌以“自秋千拆了,杜宇啼残”开头,描绘了一幅秋日黄昏的景象,秋天的萧瑟气氛被带入诗中。
  • “杜宇啼残”中的“杜宇”指的是杜鹃鸟,常用来代表哀伤和别离的情感,而“啼残”则暗示着一种不舍的情绪。
  • 接下来的内容通过“蓦遇维摩,来游罨画,姿致讶如张绪”展现了作者对一位名叫“维摩”的人的惊喜和赞叹,维摩是印度佛教中的一位菩萨,在这里可能指代一位高僧或雅士。
  • “雨裛棕鞋,烟欹箬笠,隔花吴语”则描写了一幅江南特有的景象,雨中行走的棕鞋,烟雾中的箬笠,以及隔花传来的吴语,这些细节都增添了诗作的画面感和地域特色。
  • “喜韶龄、更擅才情,解唱碧云日暮”表达了作者对于这位“维摩”的赞赏之情,认为他的才华横溢,能够在夕阳西下时即兴吟唱出美丽的诗句。
  • 最后两句“借问师家何处。在百花洲畔,近胥江渡”则是询问这位雅士的住处,既表现了作者的好奇心,也透露出一种对相遇之缘的珍惜。
  •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和人物活动的描写,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1. 诗歌鉴赏
  • 《望湘人·赠南水上人》作为陈维崧的代表作品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着读者。这首诗不仅在形式上采用了律诗的形式,而且在内容上也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内涵。它既有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又有对人物性格和才情的赞美。
  • 通过对诗中所描绘的场景和人物的细致观察,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热爱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这种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爱构成了诗歌的核心价值。
  • 《望湘人·赠南水上人》的艺术成就体现在其巧妙的语言运用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上。诗中的意象丰富多样,既有自然界的元素,又有人文景观的描述;既有对过去的怀念,又有对未来的期望。
  1. 诗歌影响
  • 《望湘人·赠南水上人》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更是受到了广泛的喜爱和赞誉。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陈维崧诗歌创作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首诗的影响力逐渐扩大,不仅在中国国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认可,而且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际上流传。这使得更多的人能够了解和欣赏到陈维崧的诗歌作品,从而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和价值。

《望湘人·赠南水上人》是一首充满艺术魅力和深厚情感的诗作。它不仅展现了陈维崧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还体现了他对生活和社会的深刻思考。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