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湘人
这首诗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咏史怀古之作。全诗以“望湘”为题,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上一位女子的怀念之情。诗人通过对女子绣柳毅传书图的情景描写,展现了其内心的哀怨与期盼。 首先看第一句: “看缭绫半幅,绣线千丝,汜人幽恨如诉。” 这是一幅美丽的刺绣作品。缭绫是古代的一种丝织品,而绣线则是通过丝线绣制的图案。这里,诗人通过描绘这幅画卷上的缭绫和绣线,形象地表现了女子的内心世界。她的内心充满了幽怨
诗句解析: 1. 忆青镫课子,到老含饴,苦荼还是甘蔗。 - “忆青镫课子”可能指的是回忆起过去在灯下教孩子的场景;“到老含饴”则表达了对晚年生活的喜悦和满足;“苦荼还是甘蔗”可能是在比喻生活的艰辛或甜蜜。 2. 一样机声,廿年镜影。 - “机声”可能指的是纺织机的声响或工作的声音;“镜影”则可能象征着岁月的痕迹或变化。 3. 忘却花晨霜夜。 - 这里可能表达的是时间的流逝
注释: - 爱兰风两岸,梅月半墙,浣纱溪上曾住。 - "爱兰风":欣赏兰花的风韵,比喻喜爱。 - "梅月":农历二月梅花盛开的季节。 - "浣纱溪":古时女子浣洗丝织品的地方。 - "曾住":曾经居住过。 - 步障教移,烛花渐灺,依约斜窥帘户。 - "步障":古代的一种屏风,可以移动的。 - "烛花":蜡烛燃烧产生的花状物质。 - "帘户":窗户。 - 虎仆毫尖,麋丸墨淡,倩题诗句。 -
【注释】 望湘人:指《离骚》,是屈原的名作,借以自喻。 婵娟眉妩:形容女子眉如新月,眼如秋水。 楚畹烟迷,沅湘云远:意谓楚地烟霭朦胧,湘江云雾迷茫。 恁吟遍离骚,添得几多情绪:你吟诵完《离骚》后,我的情绪也随之变化。“恁”是对男子的尊称。 厮觑着、竟体芬芳:“厮觑”是互相凝视的意思;“竟体芬芳”指整个身体散发出香气。 素心相许:纯洁的心相互爱慕。 厮觑着:相互凝视。 【赏析】 此词是咏物抒情之作
【注释】 1.望湘人:词牌名。 2.二茗草堂:即“两茗”,指唐白居易与元稹的诗作《二茗》;草堂,泛指文人的居所。 3.月色上箔:指月光映照在窗纱之上。 4.霜华:指霜花。 5.宿恨新愁,异心同感:旧恨与新愁,虽然不同心却有相同的感受。 6.兀酸吟对烛:形容诗人独坐书房,吟咏着酒意微醺的诗句。 7.柝声霜外微逗:柝,敲击的声音;霜外微逗,形容深夜中听到远处传来的敲更声。 8.露屧沉烟:脚边沾着露水
诗句释义 - 便乡音无改:虽然远离家乡,但口音和习惯并未改变。 - 簿领垂衰:公务繁忙,身心疲惫。 - 星霜两地频换:在两地之间来回奔波,时间流逝。 - 远信难真:远方的来信难以辨认真假。 - 孤飞易倦:孤独地飞翔容易感到疲倦。 - 恼杀衡阳少雁:使心情更加烦躁的是衡阳的少雁(指候鸟),因为衡阳位于湖南,而少雁是南来的候鸟。 - 仆射洲空,夫人城老:仆人射的地方已经空荡荡的
【注释】: 忆天香两袖,疏影半墙,众香园里曾住。 茗碗初烹,烛花未灺,更有多情仙侣。 玉册名标,金壶墨淡,嘱题诗句。 说恁时、阮肇重来,只在云山深处。 别来俄更朝暮。 奈仙凡境杳,难通鱼素。 待欹枕幽寻,只有碧山烟树。 雪里思鸿,蕉中觅鹿,尽自吟魂来去。 苦望断、天际真人,何日再瞻眉宇。 【赏析】: 这首诗是元真真人回忆他曾经在众香园里居住的经历和对神仙生活的向往
【注释】 午日:即端午节。重五:指端午节。蒲香:一种香料,用蒲草熬制而成,古人用来驱邪避瘟。陈事:旧事、往事。条脱:古时女子以红丝系臂,谓之“条脱”。同心丝缕:指红线结成的丝带。艾虎、兰句:端午时节的习俗,剪艾虎和兰花贴于门上,以示辟邪。伤今吊昔:悲伤今日之事,追忆往昔之事。灵均:指屈原,名平,字原。沅芷江蓠:沅水边芷草,江边蓠草,皆为香草。年年角黍:端午节的应节食品粽子,古代称为“角黍”。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的鉴赏能力。此题考核理解诗句内容,鉴赏诗歌的思想情感与艺术手法的能力,考生解答时要注意结合诗中的意象、意境、手法等来分析。首先从题干中可以知道本题要求是赏析诗歌。 “渐萧萧瑟瑟,冷冷清清”,“客怀如许凄恋”。这是写诗人的心境。“萧萧瑟瑟”形容风雨交加的景象。“冷冷清清”,形容环境寂静。“客怀如许凄恋”,写出了诗人内心愁苦和悲凉。 第二句“衰柳翻鸦”,“枯荷闹雨”
【注释】 望湘人:指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 纬云弟:张九龄的弟弟,名纬。 上人:石公上人是石沼禅师的别号。 见石蹲若兽,树老于猿:看见山石像野兽一样蹲伏,古木苍翠,如同千年之树。石公上人初自都门归,带得有纬云弟弟的消息后,来探访我。 改作僧寮,恰临野渡,花竹蓊然平远:改建了僧舍,正好在野外渡口旁,花草竹子茂盛。 万里烟尘,经年烽火,家书常断:离家万里,战乱连年,家里书信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