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 闻雁

金风凛凛,将冷雁、糁下半天烦恼。
拚逐征南诸将帅,飞透黄榆白草。
万里边愁,一行兵气,辛苦凭谁道。
遏云裂石,数声横度林表。
我且缓把一樽,水明楼畔,侧听心如捣。
响带秋砧偏觉惨,更犯几般曲调。
南浦烟深,后湖阴重,月挂关门小。
不如北去,苏卿雪窖将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念奴娇·闻雁》是清代诗人陈维崧创作的一首词。下面对这首作品的内容、特点及历史背景进行介绍:

  1. 内容概述
  • 金风凛凛,将冷雁、糁下半天烦恼:开头描绘了秋高气爽的天气和一群大雁掠过的景象,给人以凄凉的感觉。这种景象通常与思乡之情相联系,因为雁南飞常常被视为北地寒冷的象征。
  • 拚逐征南诸将帅,飞透黄榆白草:此句表现了出征将领们奋勇向前的气势,同时也反映了战争带来的哀愁。”黄榆白草”则可能指的是战场或边塞地区的景象,暗示了战争的残酷性和将士们的辛劳。
  • 万里边愁,一行兵气,辛苦凭谁道:表达了对战争结果的不确定性和对未来的忧虑。这里“凭谁道”意味着向谁能寻求安慰?表达了一种无助和困惑的情绪。
  • 遏云裂石,数声横度林表:形容雁鸣声如雷贯耳,震撼人心。这里的“数声横度林表”形象地描绘了雁群在空中飞翔时发出的叫声在林间回荡的情景。
  1. 特点解析
  • 意境深远:通过对大雁飞行的描写,诗人不仅表现了自然之美,也借景抒怀,表达了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
  • 语言华美:《念奴娇》作为词体,其语言优美而富有音乐性,能够很好地传达出作者的情感。
  • 结构严谨:虽然词的结构相对自由,但《念奴娇 闻雁》在整体布局上依然遵循了传统的词体结构,使得整首词既有美感又有力度。
  1. 历史背景
  • 创作时间:据文献记载,陈维崧生活在清朝时期(约1680年—1765年),这一时期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期,同时也是文人墨客活跃的时期。《念奴娇 闻雁》的创作背景很可能与当时的历史事件和社会环境有关。
  • 文学地位:陈维崧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音乐家和戏曲家。他的词作在当时就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推崇,被誉为“词坛泰斗”。

《念奴娇·闻雁》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词,它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通过对这首词的赏析,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清代文学的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