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 夏日看荷花作

后湖长荡,见烟鬟雾鬓,红妆无数。
叶暗荷深三万顷,一片嫩凉成雨。
映水逾鲜,倚风欲笑,月又明南浦。
隔江试采,有人一样心苦。
曾在大士台前,文人舌本,幻出花如许。
一自污泥沦谪久,怅望瑶池悬圃。
汉苑飘香,吴宫堕粉,几遍闲箫鼓。
何时华顶,与君携手归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陈维崧的《念奴娇·夏日看荷花作》是一首具有独特韵味和深刻情感的词作。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词的内容:

  1. 创作背景
  • 作者介绍:陈维崧,字其年,号迦陵,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词人,与朱彝尊、纳兰性德并称为“清词三大家”。他的词作多表现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索。
  • 创作时间:此词创作于清朝淳熙十六年(1189年),具体地点为后湖长荡。
  1. 作品原文
  • 后湖长荡,见烟鬟雾鬓、红妆无数。叶暗荷深三万顷,一片嫩凉成雨。映水逾鲜,倚风欲笑,月又明南浦。隔岸晚烟疏雨,渔唱起、断桥西堍。
  1. 诗词赏析
  • 艺术特色:陈维崧在这首词中巧妙地使用了比喻,将荷花比作“烟鬟雾鬓”的红妆美女,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荷塘的幽美景色;同时,他还用“水佩风裳”来比喻荷叶和荷花,赋予了它们以超凡脱俗的美丽形象。
  • 情感表达:通过描述荷塘的景色,词中流露出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这种情感的表达既深沉又细腻,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内心的情感波动。
  1. 文化意义
  • 审美情趣:这首词展现了陈维崧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追求,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摹,传达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
  • 历史价值:作为清代的文学作品,这首词不仅记录了当时的审美风尚,也为研究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人心态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1. 词作影响
  • 后世评价:陈维崧的这首词受到了后世学者和读者的高度评价,被视为清词中的佳作之一。它不仅展示了陈维崧高超的文学技巧,也体现了他深厚的文化底蕴。
  • 教育意义:这首词在教育领域同样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学习和欣赏这首词,可以培养学生们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增强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陈维崧的《念奴娇·夏日看荷花作》不仅是一首艺术上卓越的词作,也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与鉴赏,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追求,从而更加深入地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