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 送钱础日归锡山同云臣和曹顾庵韵

怜吾与汝,只年将五十,尚然栖逸。
槊上功名难办取,且自弄他文笔。
借面吊丧,送人作郡,岁岁饥驱出。
傍人大笑,嵇康身懒多虱。
回忆旧日酒徒,凋零略尽,愁杀松楸密。
恰似枝头花欲谢,祇剩十分之一。
归听莺声,好携芒屩,野服须遮膝。
九龙山下,仙粮何限芝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念奴娇·送钱础日归锡山同云臣和曹顾庵韵》是清代陈维崧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不仅是陈维崧文学成就的体现,也是中国古典诗词宝库中的瑰宝。下面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陈维崧的生平、其作品的特点以及此词的艺术价值:

  1. 作者介绍
  • 生平背景:陈维崧(1625—1682),字其年,号迪陵,江苏宜兴人。他自幼聪慧,被称为神童。康熙十八年(1679年),因博学鸿词科被选为翰林院检讨。陈维崧不仅在词及骈体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他的其他文学作品如《迦陵文集》、《迦陵词》、《湖海楼诗集》等也都展现了他对文学艺术的深厚情感和高超技艺。
  • 文学地位:作为清朝中期重要的词人之一,陈维崧的作品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他与纳兰性德齐名,被后人誉为“清词二祖”。其词作以豪放、激昂的风格著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和文人的精神世界。他的词作不仅在当时广受欢迎,而且对后世的词坛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1. 作品概述
  • 主题内容:《念奴娇·送钱础日归锡山同云臣和曹顾庵韵》是一首表达惜别之情的词。通过词人对友人的祝福和对其未来道路的期许,展现了深厚的友情和相互鼓励的情感。同时,此词也反映了作者自己对人生态度的哲学思考——即在仕途功名难以企及的情况下,仍应保持文学创作和个人修养的追求。
  • 语言风格:陈维崧的词风豪迈、清新,擅长用词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怀。在《念奴娇》中,他通过优美的文辞表达了对友人的祝愿和对人生的感慨,语言优美流畅,情感真挚而深沉,充分体现了他作为词人的才华。
  1. 艺术特色
  • 情景交融:在这首词中,陈维崧成功地将自然景观与人的情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对景物的描绘传达出对友人的深切祝福和对未来的美好期望,实现了景与情的和谐统一。这种手法使得整个词作既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又充满了哲理性的思考。
  • 意象丰富:陈维崧在《念奴娇》中使用了大量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如“九龙山下”不仅指实际的自然景观,也象征着友人即将开始的新阶段或新的挑战,增添了词作的深意和层次。此外,“嵩岳之巅”则暗喻着高处不胜寒的人生哲理,反映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对现实困境的深刻感悟。

通过深入理解《念奴娇·送钱础日归锡山同云臣和曹顾庵韵》,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到陈维崧作为一位杰出的词人,其作品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这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古代文学的魅力,也能让我们从中汲取灵感,激发我们对美好未来的无限憧憬和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