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 十四夜对月同王阮亭员外八叠前韵

三更以后,碧天刚、碾上一轮圆月。
娇女故园应学母,宛转画眉梳发。
古巷蛩吟,小窗雁语,触景成悲切。
南飞乌鹊,绕枝何处栖歇。
我欲吹裂玉箫,拓残金戟,小把愁肠豁。
生不神仙兼将相,负此秋光堆雪。
灯下吴钩,腰间宝玦,拉杂都摧折。
明当竟去,终南闻道奇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念奴娇·十四夜对月同王阮亭员外八叠前韵》是清代诗人陈维崧创作的一首词,其内容涉及对月亮的描绘、对故乡的思念以及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志向。下面是对这首诗词的具体介绍:

  1. 作品背景:陈维崧在这首诗中创作于康熙十八年(1679),当时他参与编纂了著名的《明史》。作为清初的文学家,陈维崧以其词作闻名,他的词风豪放,感情真挚。
  2. 诗词原文:三更以后,碧天刚、碾上一轮圆月。娇女故园应学母,宛转画眉梳发。古巷蛩吟,小窗雁语,触景成悲切。南飞乌鹊,绕枝何处栖歇。我欲吹裂玉箫,拓残金戟,小把愁肠豁。生不神仙兼将相,负此秋光堆雪。灯下吴钩,腰间宝玦,拉杂都摧折。明当竟去,终南闻道奇绝。
  3. 诗意解析:诗中提到“三更以后,碧天刚、碾上一轮圆月”描绘了夜晚的景象和月光的美丽。“娇女故园应学母,宛转画眉梳发”反映了作者对于故乡和童年记忆的怀念。 “古巷蛩吟,小窗雁语,触景成悲切”,表达了一种因环境变化而引起的感伤情绪。
  4. 艺术特色:这首词在艺术上有以下几个特点值得注意:首先,陈维崧采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其次,他在词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诗词更加生动形象。最后,整首词的音节搭配和谐,语言优美,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念奴娇·十四夜对月同王阮亭员外八叠前韵》不仅展示了陈维崧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情感,也为读者提供了一次跨越时空的文化体验。通过欣赏这首词,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清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