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菊对芙蓉 禹州使院作

雍氏亭空,大騩山老,一鞭袅尽斜晖。
正荒城苔绣,古驿花欹。
行人说是王孙第,怅金床、玉几都非。
巡檐背手,谁人怜我,情绪如丝。
此意枕簟应知。
共残釭青穗,伴我题诗。
叹星移物换,种种凄其。
不如且向东风外,好悲歌、聂政坟西。
明当竟去,频斟浊酒,细拂横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金菊对芙蓉·禹州使院作》是清代诗人陈维崧的作品。以下是对该作品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 陈维崧,字其年,号迪陵,江苏宜兴人。早慧,幼年有神童之称。康熙十八年(1679)应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参加修《明史》。其诗尤长于词及骈体。他创作了多首传世之作,如《迦陵文集》《迦陵词》《湖海楼诗集》等,其中不乏名篇佳作。
  2. 诗歌原文:《金菊对芙蓉·禹州使院作》全文如下:雍氏亭空,大騩山老,一鞭袅尽斜晖。正荒城苔绣,古驿花欹。行人说是王孙第,怅金床、玉几都非。巡檐背手,谁人怜我,情绪如丝。此意枕簟应知,共残釭青穗,伴我题诗。叹星移物换,种种凄其。不如且向东门外,好悲歌聂政坟西。
  3. 诗歌背景: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在清代,陈维崧因才学出众被选入翰林院,但后来因政治原因被迫辞官归隐。在离开京城后的一段时间里,他流落到一个偏远的禹州使院,在那里度过了一段孤独而寂寥的时光。在此期间,他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金菊对芙蓉·禹州使院作》,以表达他对过去繁华生活的留恋和对未来的忧虑。
  4. 诗歌鉴赏:从文学角度来看,《金菊对芙蓉·禹州使院作》展现了陈维崧深厚的文学功底。诗中的“雍氏亭空”、“大騩山老”等意象,不仅描绘了场景的荒凉,也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落寞。此外,“情绪如丝”一词,形象地传达了诗人复杂而细腻的情感。
  5. 文化价值:该诗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研究陈维崧生平及其时代的重要文献。通过分析这首诗,可以更深入地了解陈维崧的文学成就以及当时社会的风貌。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追求和生活态度,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金菊对芙蓉·禹州使院作》不仅是一首情感真挚的抒情诗,也是陈维崧文学创作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不仅可以领略到诗人深邃的艺术魅力,还可以从中窥见那个时代的文化面貌和社会风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