琐窗寒 雪

瑟瑟泠泠,漫天搅地,洒窗淋户。
旅情难妥,理煞也无头绪。
拚和他、琼瑶乱抛,风前都学梨花舞。
算侯门戚里,驼酥兽炭,几家笑语。
知否。
此间路。
是金粉关河,最消魂处。
几多旧事,总被六花飘去。
想外边、白遍长干,依然玉做南朝树。
惹江船、商妇琵琶,水上诉愁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琐窗寒·雪”是宋代词人周邦彦创作的一首描绘寒食节景象的词作,表达了词人孤独惆怅的心情。下面将具体介绍这首词的内容、特点以及其背后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1. 词作内容与特点
  • 主题表达:“琐窗寒·雪”通过细腻的笔触描写了春天末夏初时节的寒食节景象。周邦彦通过“暗柳啼鸦”、“单衣伫立”等意象,传达了自己孤独惆怅的情感。这种情感不仅仅是个人的哀愁,更是对过往岁月的一种感慨。
  • 艺术手法:周邦彦在词中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例如,他巧妙地使用了“故人剪烛西窗语”的句子,从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中汲取灵感,使得整首词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氛围和情感深度。
  1. 词作创作背景
  • 时间地点:周邦彦的这首词是在他的第三次居汴梁时期所写。据罗忼烈的研究,此词作于宋徽宗政和六年(1116年)或七年(1117年),当时作者已经年逾花甲。此时正值春末夏初,正是寒食节的时节,全城禁火以示哀悼。
  • 创作心态:周邦彦身处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自然有着深深的感触。他的作品中既有对往昔时光的回忆,也有对未来岁月的思考。这种复杂的心理状态使得他在作品中流露出既深沉又微妙的情感色彩。
  1. 词作的文化意义
  • 文化传承:《琐窗寒·雪》不仅仅是一首普通的词,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与研究,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宋代的社会生活、文化风俗以及当时的诗词风格。
  • 情感共鸣:词中所表达的孤独和惆怅,是许多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可能会产生的普遍情感。因此,这首词能够激发读者的情感共鸣,让人们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强烈的共情。

《琐窗寒·雪》不仅是周邦彦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宋代文化的一个缩影。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不仅可以了解到周邦彦的艺术成就,也能更深刻地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