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作如此别,直是可怜虫。
鸳裯麝薰正暖,别思已匆匆。
昨夜金尊檀板,今夜晓风残月,踪迹太飘蓬。
莫以衫痕碧,偷揾脸波红。
分手处,秋雨底,雁声中。
回躯揽持,重抱宵箭怅将终。
安得当归药缺,更使大刀环折,萍梗共西东。
絮语未及已,帆势破晴空。
水调歌头 留别阿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水调歌头·留别阿云》是一首充满情感的文学作品,由清代诗人陈维崧所作。下面将介绍这首诗及其背景:
- 作者信息:
- 陈维崧(1625年—1682年),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清代文学家、音乐理论和戏曲理论家。他与朱彝尊、顾炎武、纳兰性德并称“清词四大家”。
作品原文:
真作如此别,直是可怜虫。
鸳裯麝薰正暖,别思已匆匆。
昨夜金尊檀板,今夜晓风残月,踪迹太飘蓬。
莫以衫痕碧,偷揾脸波红。
分手处,秋雨底,雁声中。
回躯。整体翻译:
陈维崧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是深深的离别之情。诗中写道:“真作如此别,直是可怜虫”,形象地描述了因分离而感到的无助与悲凉。接着提到“昨夜金尊檀板,今夜晓风残月,踪迹太飘蓬”,描绘了夜晚的孤独与迷茫,表达了对未来的不确定感。最后一句“莫以衫痕碧,偷揾脸波红”则是对离别后心情的描述,希望对方不要因为离别而感到悲伤,但同时也透露出自己内心的脆弱与不安。词句注释:
- “真作如此别”:形容这种离别是真心的,并非一时冲动。
- “直是可怜虫”:形容自己因为离别而感到非常的无奈和痛苦,如同被遗弃的虫子。
- “昨夜金尊檀板”:指昨晚饮酒作乐,享受美好时光。
- “今夜晓风残月”:暗示着离别之后夜长难寐,思念之情更加浓烈。
- “莫以衫痕碧,偷揾脸波红”:表示不想让对方为自己伤心,但又无法隐藏内心的脆弱。
- “分手处,秋雨底,雁声中”:描述了离别的具体场景,如秋雨连绵和大雁南飞的声音。
- 白话译文:
陈维崧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他对即将离别的人的深深留恋和不舍。他用“真作如此别,直是可怜虫”来形容这种离别的无奈和悲哀,仿佛是被命运抛弃的可怜虫。接下来的文字则通过描绘夜晚的景象和心中的思绪来进一步渲染离别的痛苦。“昨夜金尊檀板,今夜晓风残月,踪迹太飘蓬。”这几句诗描绘了他昨晚醉酒狂欢,今晨醒来却独自一人面对凄凉月光的情景。
《水调歌头·留别阿云》不仅展现了一个文人对爱情的细腻感受,更体现了他对人生无常和命运多舛的思考。这首诗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真实写照,也是对当时社会风貌的一种反映。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以及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