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六子 枫隐寺感旧

弄丝杨。
重过废馆,闲池顿起思量。
正仿佛纸鸢旧处,依稀竹马儿时,巡檐绕墙。
当年无限风光。
月照千山裙幄,莺啼一院糟床。
渐舞榭成坟,歌台作寺,松雏已老,梅妻都嫁,祇剩乱涧,闲腾鼯鼬,矮坡斜下牛羊。
太苍茫、疏林一抔夕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八六子·枫隐寺感旧》是清代词人陈维崧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作者对过往时光的怀念和对世事沧桑的感慨,体现了陈维崧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学素养。

从创作背景上来看,《八六子·枫隐寺感旧》是陈维崧在重游昔日的居所时所作。这样的经历往往能引发文人墨客对往昔岁月的无限追忆,而陈维崧正是在这种情境下抒发了他内心的感慨。词中所述的“废馆”、“闲池”等景物,不仅承载着个人的记忆,也反映了作者对过去美好时光的留恋与哀思。

从词的结构和内容来看,《八六子·枫隐寺感旧》采用了典型的起兴、转折、抒情的结构形式。词的开头部分通过“弄丝杨”三字,勾勒出一幅秋日杨柳摇曳的画面,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凄凉的氛围。紧接着,作者转入对往昔的回忆,描述了自己重访旧地时的感慨与思索。“正仿佛纸鸢旧处”,这里的“纸鸢”不仅是对童年玩具的怀旧,同时也隐喻了那些逝去的美好时光和纯真岁月。

从语言运用上看,陈维崧在《八六子·枫隐寺感旧》中使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将“舞榭成坟,歌台作寺”中的舞榭比喻为曾经繁华的舞台,如今却成了荒冢;又如将“松雏已老,梅妻都嫁”中的梅花和松树比作已经凋零的生命和不再忠诚的爱侣,表达了作者对于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以及对爱情忠贞不渝的执着追求。这些生动而富有哲理的表达,使得这首词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深远的哲理意味。

从历史和文化意义来看,《八六子·枫隐寺感旧》不仅是陈维崧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清代文化和历史的一个缩影。陈维崧身为康熙年间的文臣,他的生活和作品深受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影响。通过这首词,读者不仅可以感受到作者的个人情感世界,还可以深入了解到清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文化心态,这对于研究清代文学史具有重要意义。

《八六子·枫隐寺感旧》不仅是一首情感深沉的词作,更是一部蕴含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作品。通过对这首词的分析,人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陈维崧的文学成就以及清代的文化特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