辊绣毬 纪游

淡荡刺梅园,被紫蝶、成团勾去。
杂花眠砌,雏莺梳院,赤栏银井,想经昨夜,一场新雨。
门外天寒如许。
小楼上、有人知否。
断无消息,可胜惆怅,两层门内,惟闻弦响,枨枨不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辊绣毬·纪游》是清代词人陈维崧创作的一首词。以下是对这首作品的详细介绍:

  1. 创作背景:《辊绣毬·纪游》是陈维崧在康熙十八年(1679年)应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检讨,参加修《明史》期间所作。该时期他不仅参与了历史编纂,还涉猎了文学创作,其词作多表达了当时文人的思想情感和对历史的思考。此词可能是在游览或观赏风景时有感而发,因此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与内心情感的流露。
  2. 艺术特点:从艺术角度来看,《辊绣毬·纪游》展现了陈维崧深厚的词学修养。他善于运用细腻的笔触描绘景物,将自然之美与内心之思完美结合。词中通过对刺梅园、新雨等景象的描述,传达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忧伤的情绪,使读者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又略带哀愁的古典世界之中。此外,词中的意象生动,如紫蝶、雏莺等,都赋予了景物以生命,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3. 文化价值:从文化的角度来看,《辊绣毬·纪游》不仅是陈维崧个人艺术风格的体现,也是清代词坛文化的一个缩影。清代词人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鼎盛,许多词人都通过自己的作品来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文化氛围。陈维崧的这首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精神追求和文化取向。

通过《辊绣毬·纪游》,可以领略到陈维崧作为一位杰出词人的卓越才华以及他所处时代的文化特色。这不仅是对陈维崧个人的一次全面回顾,也对理解清代词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