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春令 咏窗外杏花

崇仁宅靠善和坊,旧雕阑都坏。
问玉楼、人醉今何处,只一树、花还在。
红香笼帽归鞭快,更何人能戴。
到如今和了,满城微雨,频上街头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探春令·咏窗外杏花》是清代陈维崧创作的一首词。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作品:

  1. 作品背景
  • 《探春令·咏窗外杏花》的创作年代为清代,属于词的体裁,由陈维崧所作。陈维崧的生平与创作背景颇为丰富,他不仅是一个词人,还曾参加博学鸿词科考试并获授翰林院检讨等职,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 陈维崧的词作风格多样,既有婉约派细腻的情感表达,也有豪放派的壮阔气势,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他的词风以清丽、豪放见称,尤以擅长词及骈体著称,其作品流传至今,成为研究清代文学不可忽视的部分。
  1. 作品原文:《探春令·咏窗外杏花》原文如下:
    崇仁宅靠善和坊,旧雕阑都坏。
    问玉楼、人醉今何处,只一树、花还在。
    红香笼帽归鞭快,更何人能戴。
    到如今和了,满城微雨,频上街头卖。

  2. 作品赏析

  • 此词通过描写窗外的杏花,表达了词人在特定时刻的内心感受和对往昔时光的回忆。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述,折射出了作者对人生易逝的感慨以及对美好记忆的留恋。
  • 词中的“只一树、花还在”寓意着尽管世事变迁,但有些东西仍旧保持着恒久不变的美好和坚韧。这种情感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共鸣意义,引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珍惜。
  1. 作者介绍
  • 陈维崧(1625—1682),字其年,号迪陵,江苏宜兴人,是清代著名的词人之一。他自幼聪颖过人,曾在康熙十八年应博学弘词科考试,获得殿试第一,后担任翰林院检讨等职位。陈维崧的作品多涉猎词及骈体文,其词风清新脱俗,对后世影响深远。

《探春令·咏窗外杏花》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词作,它是陈维崧情感世界的真实写照,也是他对生活细节敏锐观察的产物。通过对该诗的深入解读,人们不仅可以领略到清代文人的生活情调,还可以从中感受到词作本身所蕴含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