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宵皓月凉于粉,浸万家蝉鬓。
花下几两车儿,翠盈盈偏稳。
今夜红灯成阵,被雨丝淹尽。
一只银鸭床头,镇厌厌春困。
散馀霞 十六夜即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陈维崧的《散馀霞·十六夜即景》是一首描写晚秋夜景的古诗。这首诗作于清代,通过描绘十六夜的美景,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情趣的追求。
《散馀霞·十六夜即景》中的“昨宵皓月凉于粉,浸万家蝉鬓”这两句,生动地描绘了初秋夜晚的月光。月亮清冷如水,洒满了大地,如同粉一般柔和,给人们带来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感觉。接着,“花下几两车儿,翠盈盈偏稳”一句,则展现了夜晚花丛中的景象,几辆装饰精美的车子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引人注目,给人一种优雅而安定的氛围。这些诗句都反映了作者细腻的感受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得读者仿佛置身于那宁静而美丽的场景之中。
诗中的“今夜红灯成阵,被雨丝淹尽”与“一只银鸭床头,镇厌厌春困”两句,则表现了晚秋时节特有的景象。红灯在雨中显得朦胧而美丽,像是一幅流动的画卷;银鸭床头则给人一种温馨而舒适的感觉。这些描写不仅丰富了诗歌的画面感,也增加了读者的情感体验。
《散馀霞·十六夜即景》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是诗人情感的真实流露。通过这首诗,可以感受到陈维崧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他的诗歌往往充满哲理,通过对景物的描绘传达出深邃的人生感悟。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使他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陈维崧的《散馀霞·十六夜即景》不仅是一首优美的古典诗歌,更是一种文化和艺术的传承。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