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道上乐府四章 其四 逃饥荒(甲戌)

救荒古有良有司,今者逃荒官不知。
一路嗷嗷男挈女,分分避荒如避虎。
饿腹况兼行路苦,清晨冲风夜戴雨。
只知四方口可糊,谁料饥荒无处无。
官府捉人牛马驱,慎莫乞食门前呼。
家乡腊前见三白,且可归来食新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河南道上乐府四章 其四 逃饥荒(甲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创作的一首乐府诗。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当时河南道上的悲惨景象,反映了百姓们因灾害而生活陷入绝境的情形。

白居易作为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以其深刻的社会关怀和对人民疾苦的深刻理解著称。他的诗歌多关注民生疾苦,通过艺术手法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社会的面貌。在这首诗中,白居易运用了“饥肠辘辘、饿腹如鼓”等形象化的语言,生动地刻画了灾民们饥饿难耐的生活状态。诗中所展现的不仅是一幅凄凉的民间生存现状图,更是诗人对于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刻揭露。

从艺术表现手法来看,白居易在《河南道上乐府四章 其四 逃饥荒(甲戌)》中采用了典型的现实主义表达方式。诗人通过具体的场景描写,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个饥馑交加的年代,感受着人民的苦难。诗中对人物情感的细腻捕捉和对环境细节的真实再现,都显示了白居易高超的艺术技巧。

白居易还善于通过对比来增强诗歌的表现力。在这首作品中,他不仅描述了灾民的贫困和无助,也展现了他们面对困境时的坚忍不拔。通过这种对比,诗人强调了即使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人们仍保持着对生活的希望和对未来的期盼。

《河南道上乐府四章 其四 逃饥荒(甲戌)》不仅是一首文学作品,更是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它记录了唐代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为后人提供了研究这一时期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的重要资料。这首诗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危机,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于改善民生、减轻苦难的深切愿望和不懈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