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道上乐府四章 其三 吃草根(甲戌)

怪底春光二月好,踏青千里无青草。
草根当作麦粮餐,草色都如人面槁。
家家妇女驱出门,手皲脚软声暗吞。
乐岁欢歌芣苢子,凶年苦斸苣蒿根。
毕竟天心仁爱汝,枯田尚有萌芽吐。
谁云小草是虚生,功在饥荒非小补。
夕阳归去一肩挑,饱食居然腹不枵。
此时长吏方沉醉,可惜不曾知此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河南道上乐府四章 其三 吃草根(甲戌)》—— 文学与历史的交融

陈沆创作的《河南道上乐府四章 其三 吃草根(甲戌)》,是一首充满现实主义色彩的诗歌。诗篇以极其辛酸的笔调描述了当时河南道上的悲惨景象,展现了作者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对不公命运的强烈抗议。

在这首诗中,陈沆生动地描绘了灾民们的生存状态:他们为了生活不得不卖掉儿女、吃草根、逃饥荒,以及狗食人等种种悲剧。这些场景不仅展示了社会危机的严峻,也体现了诗人对于人性尊严和社会正义的坚持。通过对这些现象的深刻揭示,诗人不仅表达了自己对苦难人民的同情,同时也传达了一种对社会不平现象的批判态度。

《河南道上乐府四章》这组诗不仅仅是文学作品,它们更是历史的见证,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通过陈沆的文字,我们得以窥见当时社会的残酷面貌,理解那些处于社会底层人民所经历的痛苦与挣扎。

《吃草根(甲戌)》作为其中的一篇,通过具体的事件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人民生活的艰辛。这种描写方式使得诗歌不仅具有审美价值,更承载了深刻的历史意义。它让我们认识到,文学作品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艺术表现,更在于能够引发人们的思考和共鸣,促使人们关注现实问题,反思历史进程。

《河南道上乐府四章 其三 吃草根(甲戌)》以其独特的文学魅力和深远的社会价值,成为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瑰宝。它不仅是陈沆个人才华的展现,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反映社会现实的一个缩影。通过阅读这样的作品,我们不仅能享受到文学之美,更能从中汲取历史智慧,从而更好地理解和面对当下及未来可能面临的挑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