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道上乐府四章 其二 狗食人(甲戌)

汝南人瘦万狗肥,前有饿者狗后随,忽然堕落沟中泥。
狗来食人啮人衣,顷刻血肉无留遗,残魂化作风与灰。
狗饱狗去摇尾嬉,馀者尚充鸦鹊饥。
我行见之心骨悲,徒有恻怆无能为。
大官北来何光辉,清道翼以双绣旗。
从者飞语里卒知,为我亟去道旁尸,毋使不祥触公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河南道上乐府四章 其二 狗食人(甲戌)》是唐代诗人陈沆所创作的一首诗,全诗如下:

汝南人瘦万狗肥,前有饿者狗后随,忽然堕落沟中泥。
狗来食人啮人衣,顷刻血肉无留遗,残魂化作风与灰。

这首诗描绘了在河南道上目睹的一幕惨剧,即有人饥饿至极,却遭遇一群肥狗围攻,瞬间化为尘土的场景。此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不公和个人命运之间的矛盾。

诗中的“汝南人瘦万狗肥”一句,通过对比的方式,突显了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公的现象。这里的“汝南人”指代的是生活在河南道上的人们,而“瘦”字则形象地描绘了他们的贫困状态,而“肥”字则讽刺地指出了那些富裕的人过着奢侈的生活。这一对比不仅突出了社会的不公,也暗示了诗人对这种现象的不满和批判。

诗中的“前有饿者狗后随,忽然堕落沟中泥”一句,通过生动的场景描绘,让人感受到了当时的紧张气氛和混乱场面。在这里,“饿者”指的是那些饥肠辘辘的人们,他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向富有的人求助,然而却遭到了无情的拒绝。而“肥狗”则象征着那些拥有财富和权力的人,他们不仅不施以援手,反而将这些人视为猎物,随意捕杀。这一幕让人深感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冷漠。

诗中的“狗来食人啮人衣,顷刻血肉无留遗,残魂化作风与灰”一句,更是通过对生死、荣枯的深刻描述,展现了诗人对社会不公和个人命运之间矛盾的深刻认识。这里的“骨肉悲”表达了诗人对灾民悲惨遭遇的同情,而“徒有恻怆无能为”则反映了诗人对无法改变现状的无奈和无力感。这一描写不仅凸显了当时社会的悲剧性,也体现了诗人对人性的思考和对道德责任的追求。

《河南道上乐府四章 其二 狗食人(甲戌)》是一首充满深意的诗歌。它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语言,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不公和个人命运之间的矛盾。同时,这首诗也展示了诗人对社会的敏锐观察和深刻的思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当时社会现象和人性的重要窗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