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道上乐府四章 其一 卖儿女(甲戌)

河南一片荒荒土,满眼流离风又雨。
年荒父母竟无恩,卖尽田园卖儿女。
可怜父与母,泪落心内苦。
岂不恋所生,留汝难活汝。
往年生儿如得田,今年生儿不值钱。
卖女可得青蚨千,卖儿不足供一餐。
大车小车牛马走,儿啼呼父女呼母。
役夫努目刀在手,百口吞声面色朽。
此时父母死更生,食尽还增骨肉情。
月黑风寒新鬼哭,饥魂一路唤儿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陈沆的《卖儿女》是一首描写河南道上悲惨景象和家庭悲剧的文学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艰辛与无奈。 这首诗以极其生动的笔触展现了河南道上的荒废土地、流离失所的人们以及父母为了生存不得不卖掉子女的悲惨现实。诗中通过对比往年丰收年景和今年贫苦境遇的反差,深刻揭示了社会变迁对普通人生活的影响。

从文学价值的角度来看,陈沆的《卖儿女》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状况的具体描绘,也是对人性、道德和社会正义的深刻反思。诗中的“年荒父母竟无恩”,不仅体现了个体的无奈与悲哀,也映射了整个社会在面对自然与经济困境时可能出现的道德沦丧。这种深刻的思想内涵使得作品具有了超越时间的价值,成为后世文学批评与研究的重要对象。

从文学形式上看,《卖儿女》采用了典型的乐府诗体,即汉魏六朝时期的一种民歌形式,它以其简洁明快的风格和贴近百姓生活的题材深受人们喜爱。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将自然与社会现象巧妙地联系起来,使读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诗人所要传达的情感与信息。这种艺术表现手法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提升了其艺术感染力。

从文化背景上看,《卖儿女》的创作背景是在晚清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下,河南地区的农民因连年灾荒而陷入极度贫困,被迫卖儿卖女以维持生计。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传统价值观受到冲击,而新兴的城市化进程又带来了新的社会矛盾。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卖儿女》所反映的问题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成为了研究晚清中国社会变革和传统文化冲突的重要文献。

《卖儿女》作为陈沆的作品,不仅因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容而值得一读,更因其所承载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国近代史上的社会变迁及其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影响,从而增强人们对社会公正和人文关怀的认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