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一雨嫩寒催,水上油云拨不开。
忽被东风吹散尽,好山无数上船来。
雨后舟行(甲申)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雨后舟行》是诗人陈沆创作于清代的作品,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以及他对人生境遇的思考。以下是对该作品的具体介绍:
作者简介:陈沆(1785—1825),原名学濂,字太初,号秋舫,湖北蘄水人。他是清代著名的学者和诗人,曾担任过翰林院修撰、四川道监察御史等职务。他的诗作风格淡泊雅致,具有深厚的学识,被魏源誉为“一代文宗”。
作品内容:《雨后舟行》以清新脱俗的风格,描绘了春江暴雨后的宁静景象。诗中的“春江一雨嫩寒催,水上油雲撥不開”,展现了春雨带来的清凉与清新。而“忽被東風吹散盡,好山無數上船來”则表达了东风过后,美景重现的喜悦之情。
文学价值:在这首诗中,陈沆运用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对春天景色的喜爱以及对生命循环的感悟。他通过对春雨过后的自然景象的描述,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哲理和诗意。
历史背景:这首诗是在清代嘉庆二十四年创作的,当时陈沆作为状元,曾担任翰林院修撰等职。他的仕途经历丰富,不仅在学术上有所成就,还曾在朝中担任要职,因此,他的诗文往往带有一种深刻的历史感和时代印记。
艺术手法:陈沆在这首诗中使用了许多象征和隐喻的手法,如将春雨比喻为嫩寒,将水面上的云彩比喻为拨不开的油云。这些比喻生动形象,既增强了诗歌的画面感,又深化了诗歌的主题。
审美体验:《雨后舟行》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首能够触动人心灵的艺术品。它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同时,也让人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雨后舟行》不仅是陈沆个人文学才华的体现,更是清朝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清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情感,同时也能体会到古代文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