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琵琶亭望匡庐出云(戊寅)

江上孤亭倚碧空,匡庐飞堕玉芙蓉。
才看一点云生处,失却东南无数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登琵琶亭望匡庐出云”是明代诗人林光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不仅描绘了作者登高望远时的自然美景,也体现了其对人生和历史的深刻思考。下面是对其作品的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林光,字缉熙(一作景明),号西樵山人,广东东莞人,成化元年举人。他通经史,得吴澄论学诸书,读之大喜。中举后,从陈献章学,初为平湖教谕,官至襄王府左长史。
  2. 诗句原文:谁把琵琶清夜弹?香山静听谱无难。江州自古成佳话,亭上于今美大观。湓浦新流春涨碧,匡庐徐转朔风寒。游人不乏留题兴,孰擅踞坫坛。
  3. 诗篇解析:林光此诗以“谁把琵琶清夜弹?”起笔,营造出一种幽静而神秘的意境。接着,通过描述“江州自古成佳话”,展现了琵琶亭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第三句提到“亭上于今美大观”,表明这座亭子已成为人们欣赏美景的好地方。第四句“湓浦新流春涨碧,匡庐徐转朔风寒”则通过自然景观的变化来增加诗的意境深度。末两句“游人不乏留题兴,孰擅骚情踞坫坛”表现了游客对琵琶亭的喜爱与赞美,以及诗人在此留下足迹的情景。
  4. 文化背景:琵琶亭始建于唐朝,历经数次重建,见证了无数的历史变迁。它不仅是一处风景名胜,也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宋代,琵琶亭因《琵琶行》而名声大噪,成为文人们抒发情感、吟咏自然的绝佳之地。
  5. 艺术特色:此诗的艺术特色在于其精炼的语言和深邃的情感表达。林光善于运用象征和比喻手法,将自然景象与历史人物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艺术境界。同时,诗中的意象丰富,既有具体的山水画面,又有抽象的文化寓意,使整首诗富有哲理性和审美价值。

《登琵琶亭望匡庐出云》这首诗不仅是林光个人文学成就的体现,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艺术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