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道中(甲戌)

半日山中路,车声听不喧。
野云多在树,春水不离村。
诘屈乡音换,艰难战垒存。
麦田含宿雨,作意向人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孝感道中》是清代诗人陈沆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该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春天乡村的景象,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欣赏。下面将详细解读这首诗的内容和其背后的文化意义:

  1. 作者简介
  • 陈沆(1785—1825),字太初,号秋舫,湖北蕲水人。他不仅是位才华横溢的诗人,还是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的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后官至四川道监察御史。陈沆学识渊博,被魏源称为“一代文宗”,其诗作以淡泊雅致、有汉魏风范而著称。
  1. 诗歌原文
    半日山中路,车声听不喧。野云多在树,春水不离村。
    诘屈乡音换,艰难战垒存。麦田含宿雨,作意向人翻。

  2. 诗歌鉴赏

  • 景物描写:诗中的“半日山中路,车声听不喧”描绘了诗人行走在山路上的情景,通过“车声”和“喧”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山路的安静与和谐。
  • 情感表达: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深深喜爱。例如,“野云多在树,春水不离村”反映了他对乡村宁静生活的向往。
  1.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陈沆任四川道监察御史期间,他在四川道任职时目睹了许多战争留下的遗迹,这可能影响了他的创作。诗中“战垒”指战时所建的堡垒,“艰难战垒存”则反映了诗人对过往战争的记忆以及对这些历史的深刻反思。

  2. 艺术特色

  • 语言简洁明快,没有过多的修饰,却能直达人心。
  • 结构上,首联点题,次联写景,三联抒情,末联总结,层次分明。
  • 意象丰富,如“野云”、“春水”、“战垒”,不仅描绘了景象,也富含深厚的文化内涵。
  1. 文化意蕴
  • 《孝感道中》通过对乡村景象的描绘,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 在战乱频繁的时期,这样的作品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它不仅是对自然美的赞颂,也是对历史沧桑的一种记录。

《孝感道中》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诗作。它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细致刻画,更是通过景物传达出作者的内心世界以及对历史的深刻思考。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可以进一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历史变迁下的情感寄托。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