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 秋月

孔雀屏边篆细,鸳鸯瓦上霜轻。
小楼单枕梦难成,闲数一帘疏影。
人到秋来较瘦,梦随人去无凭。
和他今夜酒微醒。
卧对凉蟾清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西江月·秋收起义》是毛泽东于1927年9月秋收起义后创作的一首词,采用赋的艺术表现手法,具有鲜明的纪实特色。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词:

  1. 作者简介:《西江月·秋收起义》的作者毛泽东(1893—1976),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伟大领袖,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创立者和领导人之一。他的诗词作品展现了其深邃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情感表达。
  2. 词作内容:《西江月·秋收起义》中,毛泽东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秋收起义的场景,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展现了当时农民革命武装的壮举。词中“孔雀屏边篆细,鸳鸯瓦上霜轻”等句子,既体现了古典诗词的韵味,又富有诗意,给人以美的享受。
  3. 词作风格:《西江月·秋收起义》的语言明快、色彩鲜艳,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它不仅记录了历史事件,也反映了作者对时代的深刻思考和对人民群众的深深敬意。这种风格使得这首词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4. 词作影响:《西江月·秋收起义》不仅是毛泽东个人的代表作,也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作品。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历史价值,被广大读者所喜爱和传颂。
  5. 词作启示:这首词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未来的期待。它启示人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同时,它也提醒人们要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这首《西江月·秋收起义》不仅是一篇文学佳作,更是一份珍贵的历史文献,它记录了一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承载了无数革命先烈的热血与汗水。通过阅读这首词,人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人民的生活状态,感受到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和文化底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