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英台近十七首 其二

溯绳河,遵枉渚。
别棹理南浦。
挑尽兰釭,夜夜夜深语。
分明月魄沈辉,霜华催晓,坐一对、素娥青女。
送人去。
还要芳草长堤,同印小莲步。
蹙绣香舆,泪隔碧纱雨。
记否宝石山腰,亭亭白塔,是第一度分携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祝英台近十七首 其二》是清代诗人奕绘的一首词作,以描绘人物情感和自然景观为主。这首词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一位女子对离别的深切思念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留恋之情。

《祝英台近十七首 其二》是一首充满情感色彩的词作。词中的“溯绳河,遵枉渚”,描绘了一幅别离的场景,表达了主人公对往昔时光的怀念以及对未来命运的不确定感。“挑尽兰釭,夜夜夜深语”则透露出一种孤独与等待的情绪,反映了主人公在深夜中对着灯火倾诉心声的情景。

词中的“分明月魄沈辉,霜华催晓”形象地勾勒了夜晚的景象,月光如水,霜花初降,为这幅画添上几分清冷与哀愁。而“还要芳草长堤,同印小莲步”则描绘了一幅女子与爱人并肩而行的画面,芳草萋萋,小莲花步轻移,充满了浪漫与温馨的气息。这样的描写不仅美化了自然景色,也衬托出了人物之间的情感纠葛。

词中还融入了一些典故与意象,如“雁在天,鱼在水,谁寄近来话”借用了鸿雁传书的意境,寓意着远方亲人间的思念与牵挂。而“走到鹦鹉前头,欲说又还怕”则运用了鹦鹉学舌的典故,表达了女子内心的犹豫与不舍。这些富有文化内涵的表达方式,使得整首词更具艺术魅力和情感深度。

这首《祝英台近十七首 其二》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词作,它更是一首充满情感与哲理的作品。通过对自然景致的描绘、人物情感的抒发,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借鉴,展现了一个关于离别、相思与重逢的故事,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触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