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暨诸君登毗卢阁饮樵沙道院和韵

人生重九信佳节,帝里逢之亦闲旷。
黄花得气要晴暄,不遣满城风雨飏。
是中古寺密于荠,多有楼台写清壮。
登高半是天涯客,三尺丘陵亦争上。
尚书翠袖拂凉旻,秋阁高吟万夫望。
白䰅红颊八座尊,步屧登临事真创。
门生热喘如筒吹,坐讶飞行空所向。
岂知逸兴未渠央,放笔裁诗神更王。
樵沙道院上真前,酒盏经鱼亦佳状。
颓然啸咏足清音,丝竹何须发妍唱。
吕家亭子虚浪迹,未得银筵撰藤杖。
酒边谁是吐茵人,落帽参军翻旧样。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九日暨诸君登毗卢阁饮樵沙道院和韵》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一首七绝诗。这首诗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艺术成就也得到了后世的高度赞誉。下面对这首诗进行具体介绍:

  1. 作者背景:王之涣,字季凌,并号算溪散人,是唐朝的一位著名诗人,以豪放洒脱的风格和清新淡远的意境闻名于世。他的一生经历了从官场到山林的转变,晚年更是选择在家乡隐居,过着清贫而自在的生活。

  2. 作品内容:诗中描述的是作者与朋友们在一个晴朗的日子里一同登上了毗卢阁,并在酒宴上吟咏诗句的情景。诗人通过描绘这一活动,展现了与友人相聚时的愉悦心情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3. 艺术特色:王之涣的这首诗以其简练的语言、生动的画面和深远的意境著称。诗中的“九日”指的是重阳节,一个富有传统文化意义的节日。诗人通过对毗卢阁和周围环境的描写,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喧嚣,享受宁静自然的情怀。此外,诗中的“樵沙道院”,则可能指代一个供人们聚会饮酒的地方,这样的场景使得整首诗显得更加生动和亲切。

王之涣的《九日暨诸君登毗卢阁饮樵沙道院和韵》不仅是一首表达了与友共聚欢愉之情的诗歌,更是一种文化和情感的传承。对于喜爱古典文学的人来说,这首诗提供了一种深入理解唐代文人生活和艺术追求的途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