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蛰仙前辈招饮烟霞洞

且喜黄梅雨乍晴,深山四月好听莺。
愧闻国计搜僧饭,懒向山灵说宦情。
到眼只馀江一尺,证心应有石三生。
斜阳西挂雷峰塔,缓缓归吟陌上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汤蛰仙前辈招饮烟霞洞》是近代诗人袁嘉谷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作于1924年,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动荡与诗人对自然的向往。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的内容、背景以及其在中国文学中的意义:

  1. 诗歌原文及赏析
  • 诗歌内容:诗歌开头“且喜黄梅雨乍晴,深山四月好听莺”描绘了一幅雨过天晴后深山春意盎然的画面,展现了自然景色之美。接着“愧闻国计搜僧饭,懒向山灵说宦情”表达了诗人对尘世事务的厌倦和对山林生活的向往。
  • 诗歌主题:整首诗通过对烟霞洞环境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人在诗中提到的“到眼只馀江一尺”,“證心应有石三生”,都透露出一种超脱世俗、寻求心灵平静的意境。
  • 文化意义:从文化层面来看,这首诗不仅反映了清末民初的社会风貌,也展示了那个时代人们对于精神追求和文化价值的重视。同时,它也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一篇佳作,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源泉。
  1. 作者介绍
  • 生平简介:袁嘉谷(1872—1937年),字树五,号澍圃,云南石屏人。他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诗人和学者,早年曾赴昆明研习经史子集等学问,后来成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和文化人。
  • 诗歌成就:袁嘉谷的诗歌作品在晚清民初时期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其诗歌风格清新脱俗,富有哲理性和深刻的社会批判性。他的很多作品都体现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
  1. 历史背景
  • 民国初年: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帝制,结束了清朝的统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