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墓归作示诸弟子侄

男儿生不养亲死不送,纵获功名复何用。
岂容漫信青囊书,轻以遗骸供簸弄。
吁嗟父母入黄泉,艰难仓促资遗赗。
迩来奄忽四十年,冬青阴结寒云冻。
春秋岁时惟二祭,子弟相随聊伯仲。
为言兹山本吉兆,点穴地师未切中。
若能移武上高麓,马鬣适当龙脑缝。
会当荣名掇科第,经济宏才作梁栋。
纷纷各欲主议迁,我坐无言实深痛。
犹忆少时侍京邸,先子养亲寄清俸。
济人利物日不足,自给箪瓢竟屡空。
一朝风烛无寸瓦,黔娄惟有穷途恸。
北方既无中古棺,敦匠未能娴斫硥。
归来殡葬俱草草,夙夜疚心惟自讼。
如今启塘复何有,势将归骨醯鸡瓮。
志事未能谋继述,何忍迁移掘枯葑。
苟欲亢宗先亢身,若期迈俗惟迈种。
仁厚深积游德麟,文章成就翔威凤。
居恒每厌堪舆术,拘忌阴阳总虚哄。
祖龙反不尽烧却,坐使举世非几贡。
何当大破形家言,庶几一醒痴人梦。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扫墓归作示诸弟子侄》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散文。该文是作者在公元1084年(宋元丰七年)清明节扫墓后所作,文中表达了作者对先人深切的思念之情和对生死轮回的理解,以及对家族未来的期许和祝福。

全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描述了扫墓的情景,包括祭祀祖先、祭拜先祖等仪式;第二部分则阐述了作者对这些仪式的感受,以及对于生死、轮回和家族传承的思考。文章通过具体的场景描绘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作者深厚的人文情怀和对生命意义的探索。

这篇散文语言简练,富有情感,是苏轼文学创作中的佳作之一,对于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态度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