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香 寄怀白下何次德孝廉

新凉时节。
怅秣陵潮远,鸣鸡天末。
蓼雨颦波,不尽闲愁相接。
断蝉岂为西风老,伴孤吟、一枝凄绝。
雁绳横写,夕阳明处,乱峰残缺。
曾倚艇、春江烟阔。
想百尺朱楼,暮帘时戛。
燕子身轻,何事不随花月。
乌衣玉尘风流在,尽年年、负他桃叶。
几时问渡,秦淮听数,旗亭歌阕。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桂枝香·寄怀白下何次德孝廉》是清代诗人华胥创作的一首古诗。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的各个方面:

  1. 诗歌作者
  • 作者简介:华胥,字羲逸,号东原,是清江苏无锡人。他以画人物仕女和山水著称,与恽寿平的花鸟、王翚的山水齐名。他的绘画技艺精湛,尤其擅长人物和山水画,在画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1. 诗歌原文
  • 诗意解析:《桂枝香 寄怀白下何次德孝廉》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何次德深深的怀念之情。诗中描绘了新凉时节的景象,感叹秣陵潮远,鸣鸡天末,蓼雨颦波,尽是无尽的闲愁相接。断蝉岂为西风老,伴孤吟、一枝凄绝,雁绳横写,夕阳明处,乱峰残缺。通过这些景象,诗人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深思念和对其高洁人格的赞赏。
  • 诗句赏析:华胥在这首诗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意象来表达情感。如“蓼雨颦波”形容春江之景,充满了生机与活力;“夕阳明处,乱峰残缺”则展现了夕阳下的秦淮河景观,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情感上的触动。
  1. 诗歌风格
  • 艺术特色:华胥的《桂枝香 寄怀白下何次德孝廉》以其细腻的笔触和深沉的情感著称。他的诗歌风格不拘一格,既有豪放洒脱的一面,也有细腻婉转的一面。在绘画方面同样如此,他的作品既有严谨细致的一面,也有大气磅礴的一面。
  • 审美价值:这首诗不仅是华胥艺术生涯的代表之作,也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瑰宝。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情感表达,给读者带来了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1. 历史背景
  • 创作时期:这首诗创作于清朝乾隆年间,当时社会相对稳定,文化艺术繁荣发展。这一时期的华胥正值其艺术生涯的鼎盛时期,他的作品深受人们喜爱和推崇。
  • 文化环境:在那个时代,文人墨客之间的交往频繁,诗歌成为表达情感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同时,由于当时社会风气开放,文人雅士们对于文学艺术的追求也更加执着。
  1. 影响及评价
  • 后世影响:《桂枝香 寄怀白下何次德孝廉》自问世以来,受到了后世众多文人学者的喜爱和赞誉。许多研究者和爱好者将其视为研究华胥及其时代的宝贵资料。
  • 评价综述:华胥的这首诗不仅展示了其高超的艺术才能,更体现了其深厚的人文素养和高尚的品德。在当代社会,这首诗仍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教育意义,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桂枝香 寄怀白下何次德孝廉》是一首充满深情与哲理的佳作,无论是从艺术成就还是情感深度上看,都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对于热爱传统文化的现代人来说,深入研究和欣赏这首诗不仅能增加自己的文化素养,更能从中感受到古代文人的智慧与情感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