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五牧至吕城

破晓晴光幸未悭,鸣钲发棹早曦殷。
水经五牧黄于土,岸近丹阳矗似山。
人语缫丝声不断,农忙割麦月无闲。
旌旗壤堞风飘处,愁绪难忘时世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秦焕的《自五牧至吕城》是一首描绘田园风光、反映社会现实的七言律诗。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一幅生动而富有生活气息的农村画面,同时反映了农民在农忙季节辛勤劳作的情景。下面对这首诗进行详细介绍:

  1. 诗歌原文
    破晓晴光幸未悭,鸣钲发棹早曦殷。 水经五牧黄于土,岸近丹阳矗似山。 人语缫丝声不断,农忙割麦月无闲。 旌旗壤堞风飘处,愁绪难忘时世艰。

  2. 诗歌赏析

  • 破晓景色:诗中描述的是清晨的景象,阳光明媚,尚未被云层遮挡,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一份温暖与希望。
  • 鸣钲发棹:诗人乘坐着小舟,随着晨钟的声音,开始了新一天的劳作。这里的“鸣钲”可能指的是古代的号角声,象征着纪律和节奏。
  • 水陆风景:“水经五牧黄于土,岸近丹阳矗似山。”描绘了河流两岸的田野景色,河水清澈,岸边稻田金黄色一片,远处的丹阳山脉如刀削斧劈般壮观。
  • 农耕生活:“人语缫丝声不断,农忙割麦月无闲。”表现了农民们忙碌的场景,他们一边交谈着工作,一边忙于收割庄稼,展现了勤劳和合作的精神。
  • 旌旗飘扬:“旌旗壤堞风飘处,愁绪难忘时世艰。”描述了战乱或动荡时期,旌旗和城墙在风吹动下显得格外显眼,但同时也流露出诗人对于时局的忧虑和感慨。
  1. 作者简介
  • 秦焕:清代诗人,字少白,江苏山阳人。咸丰十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光绪间,任桂林知府、盐法道,升按察使。他的作品有《剑虹居感旧集》。
  1. 文学地位
  • 这首诗作为清代诗歌中的佳作,不仅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敏锐观察,也体现了他对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怀。其语言简练而有力,情感真挚而深沉,是研究清代诗歌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之一。
  1. 文化意义
  •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农业是国家的基础,农民是国家的脊梁。《自五牧至吕城》通过描绘农民的生活场景,传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尊重和感激,同时也反映了农民在封建社会中的艰辛和不易。这首诗不仅是对农民生活的赞歌,也是对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深刻反思。

《自五牧至吕城》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印记的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农民生活的描绘,诗人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以及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深关怀。这首诗不仅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珍贵遗产,也是了解和研究清代社会的重要窗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