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流子 和留仙

当年人隐约,桃花路、青鸟信悠悠。
想敲断玉钗,丁香缄恨,渡来银汉,豆蔻含愁。
如今见、华灯催按曲,斜日看梳头。
着意矜持,低鬟轻笑,自然风度,无语凝眸。
泰娘桥下路,归时应、不忘曲院重楼。
更记酒阑调瑟,烛暗藏钩。
怕横塘梦断,锦书难托,山香舞罢,翠钿谁收。
待到梅花如雪,一半春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风流子》和《留仙》分别是唐代教坊曲和明代诗歌的词牌名,两者均源自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作品或诗词

《风流子》是唐教坊曲的名称,原名为“内家娇”、“神仙伴侣”或“骊山石”,属于单调或双调的不同形式。此曲在唐宋时期广受欢迎,其歌词内容多与男女之情有关,通过细腻的情感描述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宋代,此曲被用于悼亡之诗,如沈谦所作的《风流子·代闻元亮悼亡用秦少游韵》,其中“风流难再得,寻聚窟、何处问仙洲”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爱人的深深怀念和无尽的悲伤。

《留仙》则是明代诗歌的一个词牌名,全诗出自明代诗人李梦阳之手,创作于明朝弘治年间。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描述了作者在华灯初上时的所见所感,以及斜日梳头的悠闲景象。通过这些生动的描绘,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古人的生活情态和文化氛围。

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这两部作品都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丰富多样性。唐代的《风流子》作为教坊曲,不仅体现了唐代文化的特色,还反映了当时文人对于情感表达的独特视角。而明代的《留仙》则展现了明代诗歌的特色,即注重语言的简洁明快,以及对日常生活场景的真实描绘。这两部文学作品都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值得深入探索和研究。

《风流子》和《留仙》虽然来自不同的时代和地域,但它们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情感表达、文化传承还是艺术价值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通过对这两部作品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及其深远影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