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楼春(甲子(民国十三年))

临江城闻笳。
正东风燕子,身是天涯。
肯负侵宵清吹,泛瓯流霞。
云未敛,轻阴遮。
怅故园、春寒迟花。
趁素女凝弦,金槽按板,飞恨寄龙沙。
宫商换,星蟾斜。
倚钗鸾瘦笛,蕃马哀琶。
细认秋檐繊绢,雨沈墙蜗。
增怨抑,追芳华。
度暗愁、江南无家。
笑阑角铜丸,风流谩夸腰鼓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寿楼春》(甲子(民国十三年))是清末近现代初徐树铮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深刻的情感表达而闻名。该作品不仅展现了词人的个人情感,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氛围。以下是对该文学作品的介绍:

  1. 作者简介:徐树铮是清末民初的一位文人,他的创作涵盖了诗、词、文等多种文体。他的文学成就在当时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认可,对后世的文学作品也有深远的影响。
  2. 作品原文:《寿楼春》的全文如下:“正东风燕子,身是天涯。肯负侵宵清吹,泛瓯流霞。云未敛,轻阴遮。怅故园、春寒迟花。趁素女凝弦,金槽按板,飞恨寄龙沙。”这首词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3. 文学特色:徐树铮的《寿楼春》在词风上继承了宋代词人史达祖的风格,同时融入了更多个性化的元素。其作品中多使用拗句和连用平声之句,使得整首词音调起伏不定,充满了凄美的情感。在语言表达上,徐树铮善于运用细腻的心理描写和深情的笔触,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词中的情感波动。
  4. 历史背景:创作于清末民初的《寿楼春》不仅是徐树铮个人的文学创作,也是那个时代社会变迁和文化发展的见证。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人们的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但同时也孕育了丰富的艺术创作土壤。徐树铮通过自己的作品,向世人展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心声和情感世界。
  5. 艺术价值:《寿楼春》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许多学者和评论家认为是清末近现代初词作中的佳作。它不仅展示了徐树铮高超的文学技巧,也反映了清末民初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精神面貌。
  6. 影响传播:随着时间的推移,徐树铮的《寿楼春》逐渐被更多的人所了解和传颂。它不仅在国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知名度。这使得《寿楼春》成为了研究清末民初文学和历史的珍贵资料,同时也为后世提供了丰富的艺术享受。

《寿楼春》不仅仅是一首简单的文学作品,它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通过对徐树铮的《寿楼春》的学习与欣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学的魅力以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