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日闻野哭有感

来日茫茫可奈何,但闻野哭不闻歌。
似留冤魄千年在,能使青丝一夜皤。
泉下春人终寂寞,雨中佳节易磋跎。
纸钱风里双飞燕,衔得新泥红泪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清明日闻野哭有感》是宋代诗人陆游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清明节期间。这首诗通过描写在清明时节听到野外哭泣声的情景,表达了对国事的深切忧虑和忧国忧民的情感。全诗语言朴实而富有感染力,意境深远而含蓄。

下面是这首诗的原文:

荒烟蔓草年华,
孤负当时林下意。
阴雨重阳近也,
却无风雨到山家。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译文:
荒烟蔓草的年华,
辜负了当初在林下的心意。
阴雨重阳已近也,
却无风雨到山家。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赏析:
这首诗以“清明日闻野哭有感”为题,通过对清明节时听到野外哭泣声的场景描写,抒发了作者对国事的忧虑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首句“荒烟蔓草年华”,描绘了一幅荒凉、荒芜的景象,象征着国家的衰败和人民的苦难。接着“孤负当时林下意”,表达了自己未能实现当初在林下的抱负和理想,深感遗憾。

接下来两句“阴雨重阳近也,却无风雨到山家”,写到了阴雨连绵的重阳节也即将到来,但却未能带来风雨,暗示了国家的不安定和人民生活的困苦。

最后两句“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表达了作者对远方征人的同情和关切。他们不知何去何从,只有夜深人静时才会想起家乡,思念亲人,期盼着国家能够安定下来。

整首诗通过描写清明节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