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剪梅 春夜

细雨廉纤自掩门。生怕黄昏。
又到黄昏。鸳鸯枕上拭啼痕。
多少青春。断送残春。
红烛和愁一样新。剪得三分。
减得三分。落花如梦不逢人。
未是消魂。已觉消魂。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一剪梅·春夜》是一首由清代诗人徐釚创作的词。下面将对作品进行介绍:

  1. 作者简介
  • 徐釚,字电发,号玉山,广东番禺人,清代诗人,与陈恭尹、梁佩兰合称岭南三大家。
  • 他的诗词风格清新俊逸,多有感怀身世之作,对后世有一定的影响。
  1. 诗词原文
    鹦鹉连呼月正圆。春色年年。春酒年年。茜纱窗下拨鹍弦。枝上花鲜。髻上花鲜。欹枕声声听杜鹃。思欲成眠。越不成眠。起看又是晓霞。

  2. 诗词赏析

  • 这首词描绘了一位女子在春夜里的孤独与哀愁。她担心黄昏时分的到来,害怕又是一个没有伴侣的夜晚。在鸳鸯枕上,她的眼角还残留着泪痕,是因为青春已逝去,只剩下残春和红烛陪伴自己。
  • 词中“细雨廉纤自掩门。生怕黄昏。又到黄昏。”表达了她对黄昏的恐惧和不安,担心自己的青春被时间无情地带走。
  • “枝上花鲜。髻上花鲜”展现了女子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怀念,同时也反映了她内心的空虚和寂寞。
  • “思欲成眠。越不成眠”表现了女子内心的矛盾和挣扎,既想入睡,但又睡不着,这种状态让她更加痛苦和无助。
  • 最后一句“起看又是晓霞”更是突出了她的无奈和悲伤,太阳已经升起,但她的心情却依旧如旧,没有改变。
  1. 艺术手法
  • 意象运用:通过细腻的描绘,如细雨、黄昏、红烛等,营造了一种凄清而幽美的氛围。
  • 情感表达:整首词充满了忧伤和无奈,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和爱情的深刻感悟,以及对美好时光流逝的无奈接受。
  1. 文化意义
  • 这首诗不仅是徐釚个人情感的真实写照,也是清代文人普遍关注的情感和生活状态的反映。
  • 它体现了那个时代文人的生活困境和心理状态,为研究清代文人的生活和思想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一剪梅·春夜》不仅仅是一首描写春夜景色的诗,更深层次地反映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