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壬午)

拟逐潇湘帝子游。
忽惊城郭已沉浮。
也知兰刈当门怨,得似离黍去国愁。
河失带,壑亡舟。
龙山还感旧时秋。
因吟旧咏频添泪,洒向黄花溅敝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鹧鸪天·壬午》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此词通过描绘作者在壬午年(约1822年)的所见所感,展现了其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和感慨。下面对这首词的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1. 创作背景:壬午年是南宋时期的一个具体年份。辛弃疾在这一年经历了政治上的挫折,可能因此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这首词可能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通过对当时景象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复杂感受。

  2. 文学手法:这首词运用了多种文学手法,包括象征、比喻和拟人等。例如,“香冷红罗梦欲阑”中的“红罗”可能象征着繁华或美丽的梦境;“可怜笛里胡沙语,哀怨分明索解难”则通过笛声中的悲凉,表达了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和留恋。

  3. 主题思想:这首词的主题是对人生无常和社会变迁的深刻感悟。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述,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个人情感的宣泄。同时,它也展示了辛弃疾豪放不羁的个性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4. 艺术特色:辛弃疾的诗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首词在语言表达上非常优美,情感真挚。他的词风豪放而不失细腻,善于运用生动的意象来表达深刻的思想感情,使得这首词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鹧鸪天·壬午》不仅是一首抒发个人情感的作品,也是一首富有哲理和历史深度的文学佳作。它不仅展现了作者的个人生活和情感世界,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和人民心声。通过这首词,可以深入理解到辛弃疾的文学成就以及他对于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