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金门 十二月闺情春朝 其六 午日(壬午)

五月五。蒲绿榴红如火。
梅后梅前十日雨。夜寒花半吐。
毕竟天涯谁阻。试擿蓬筹暗数。
水畔采莲人作垛。寂寥双艾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谒金门·十二月闺情春朝·其六·午日(壬午)》是清代诗人徐籀所作的一首七绝诗,描写了作者在春天的某个午后,面对蒲绿石榴红的景象,感慨时光流转、岁月无情。这首诗不仅是文学作品,更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瑰宝,通过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抒发,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独特感悟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以下具体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
  • 徐籀是清朝的一位著名文人,以擅长写诗而闻名于世。
  • 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了他对生命、自然和历史的深刻理解。
  1. 诗歌原文
    五月五。蒲绿榴红如火。梅后梅前十日雨。夜寒花半吐。
    毕竟是天涯谁阻?我欲洗愁愁几许?倒流千斛水。

  2. 主题解读

  • 《谒金门·十二月闺情春朝·其六·午日(壬午)》中,徐籀用生动的意象勾勒出一幅春日景象。诗中的“蒲绿榴红如火”形容了春天的生机勃勃;“梅后梅前十日雨”则暗示了季节的更迭与自然的循环。
  • 诗人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不仅反映了自然界的美丽,也表达了一种对时间流逝、生命短暂的感慨。这种情感渗透在整首诗中,使得读者能够体会到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

这首诗不仅是徐籀个人才华的体现,更是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瑰宝。通过对《谒金门·十二月闺情春朝·其六·午日(壬午)》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徐籀的艺术成就以及中国古代文学的深厚底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