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 石头城(壬午)

石头城下千千水。巴陵马峡来归此。
历尽几风波。东流入太湖。
昔年金粉地。半作污泥处。
城下古亭台。台边鸣角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菩萨蛮·石头城》(壬午)是清朝词人徐籀的作品。下面将详细分析作品内容:

  1. 原文节选
  • 石头城下千千水:描述石头城的地理位置及其周边的自然景观,千千水暗示了水的流动和声音。
  • 巴陵马峡来归此:提及巴陵马峡,这是一处地名,用来象征某种回归或归宿。
  • 历尽几风波:比喻经历了许多波折或变化。
  • 东流入太湖:表示水流的方向,向东最终汇入太湖,象征着生命的循环与归宿。
  • 昔年金粉地:指过去的繁华之地,金色和粉末往往代表奢华和辉煌。
  • 半作污泥处:表示曾经的辉煌如今变成了污秽,暗示了世事变迁和无常。
  • 城下古亭台:描绘石头城下的古老建筑,古亭台增添了历史的沧桑感。
  • 台边鸣角哀:描述古代建筑附近传来的悲壮声音,可能是战争中的号角声或其他哀愁的乐音。
  1. 创作背景
  • 作者介绍:徐籀,字亦史,江南长洲(今苏州)人。明崇祯六年(1632)举人,入清后历任多个官职,以文学治著称。他的一生充满了对文学和政治的热情,其文学作品反映了他对时代的感慨和个人情感的抒发。
  • 时代背景:这首词写于清朝初期,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复杂多变,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徐籀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了对那个时代的深刻思考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1. 文学价值
  • 艺术特色:这首词的语言典雅,意境深远,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的描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哲学思考。同时,词中运用了丰富的象征手法,如“黄云紫塞三千里”中的边疆景象,以及“历尽几风波”和“半作污泥处”等意象,都体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修养。
  • 思想内涵:徐籀的这首词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通过对比过去与现在的繁华与衰败,表达了对历史变迁、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这种深刻的思想内涵使得这首词不仅仅是一首普通的抒情之作,更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1. 文化影响
  • 后世评价:徐籀的这首《菩萨蛮·石头城》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因其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受到赞誉,也因其反映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个人经历而备受关注。历代文人对其作品的评价多有肯定,认为其中蕴含的哲理和美学价值值得后人学习和研究。
  • 传播影响:徐籀的这首词被广泛传播和引用,成为了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无论是在诗词创作中还是在文化研究中,它都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启示。随着时间的流逝,这首词的价值和意义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和赞赏。

《菩萨蛮·石头城》作为一首经典之作,不仅以其优美的文字和深邃的内涵赢得了人们的喜爱,也展示了清代词人在艺术创作方面的卓越成就。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和应用,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