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应曲 旅愁(壬午)

杜宇。杜宇。
不似莺歌燕语。离人梦掩舟中。
惊起遥看树红。红树。
红树。泪湿家山何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转应曲 旅愁(壬午)》是清代诗人徐籀所作的一首词。这首词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情的表达,展示了离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孤独之情。下面将围绕其内容及其背景进行具体介绍:

  1. 作品原文
    杜宇。不似莺歌燕语。离人梦掩舟中。惊起遥看树红。红树。红树。泪湿家山何处。

  2. 作者介绍:徐籀,字亦史,江南长洲(今苏州)人,明崇祯六年(1632)举人,入清后历任靖江教谕、湖北黄冈知县等职。徐籀以爱民息讼、薄赋省刑、修建学宫为政,有《吾丘五草》《寓黄小草》等著作传世。

  3. 诗词解析

  • 主题与情感:《转应曲·旅愁》是一首表现离别之思的词,表达了作者在远离故乡之时,对家乡山川的无限眷恋和对亲人的深深怀念。
  • 意象与象征:诗中使用“杜宇”作为引子,象征着春天的来临与生命的勃发,但同时也暗示着离别带来的凄凉感伤。红树的出现,则象征着作者心中的哀愁与失落感,以及他对于故乡的无尽追忆。
  • 结构与韵律:该词采用上下阕结构,上阕描写了春天的景象与离人的心境,下阕则着重表达了作者的孤寂与思乡之情。整体上,词作遵循了古代词的韵律规则,使得整首词读起来音韵和谐,情感丰富。
  1. 文化背景
  • 清代社会背景:清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许多文人墨客都经历了流离失所的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徐籀的创作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精神世界和生活状态。
  • 江南地区特色:江南地区自古便是文人墨客向往的地方,有着秀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徐籀的词作很可能受到了江南水乡的美景影响,从而在作品中流露出深深的乡愁。
  1. 艺术价值
  • 语言运用:徐籀的这首词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春日景象的描绘,以及对红树这一意象的反复咏叹,表达了作者复杂的情感。
  • 情感表达:全词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离别的痛苦,这种真挚的情感表达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常见主题之一。

可以看出《转应曲·旅愁(壬午)》不仅是一首情感丰富的词作,同时也是一幅生动的画卷,展现了徐籀深邃的艺术造诣和卓越的创作才能。通过这首词,可以窥见清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面貌,以及他们对传统文学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贡献。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