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黎钓台联

三度入岭南,幼过始兴,晚出蓝关,此行当中岁之交,驱鳄文章犹在后;
数峰对江上,访贤令山,登同冠峡,我欲起功曹而问,叉鱼诗句殆其时。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昌黎钓台联”是清朝诗人徐琪创作的一首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及其背景:

  1. 作者介绍
  • 徐琪:字子远,号云溪道人,是清朝时期的一位著名文人,以诗词见长,尤擅对联。他的诗歌多反映了个人的情感与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其中《阳山县昌黎钓台联》便是其代表作之一。
  1. 诗歌原文
三度入岭南,幼过始兴,晚出蓝关,此行当中岁之交,驱鳄文章犹在后;  
数峰对江上,访贤令山,登同冠峡,我欲起功曹而问,叉鱼诗句殆其时。  
  • 白话解释:徐琪通过这副对联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深厚情感和对前辈的敬仰。“三度入岭南”指的是他多次进入岭南地区的经历,“驱鳄文章犹在后”则表明即使在远离家乡多年之后,他仍然心系家乡,并创作了有关鳄鱼的文章。
  • 数峰对江上:描述他在江边看到的山峰,“访贤令山”可能是指他曾经拜访过的某位有声望的人士或地方长官,“登同冠峡”则可能是指他攀登过的某个山峰。
  • 我欲起功曹而问:这里表达了他想要效仿古人功曹(负责记录和监督事务的小官)的勤奋工作精神,通过提问来获得知识。“叉鱼诗句殆其时”,则可能是他在钓鱼时灵感迸发,创作了诗句。
  1. 诗作鉴赏
  • 情感表达:通过对家乡山川的追忆和对先辈人物的怀念,诗人展示了自己深厚的乡土情结。
  • 艺术手法:使用了许多生动的描绘和象征手法,如“江上数峰”、“同冠峡”,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美感。
  • 文化寓意:通过对比“驱鳄文章”与“叉鱼诗句”的创作,诗人展示了自己的文学才华和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悟。
  1. 历史背景
  • 清初时期:这首诗创作于清朝初期,这一时期的中国正处于社会动荡与文化融合的关键时期。
  • 岭南地区:岭南地区位于中国南部,历史上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地区。诗人的家乡可能就是在这一地区,因此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家乡山水的眷恋之情。
  1. 对联的艺术特色
  • 形式美:对联是中国传统的韵文形式,每副对联都有其独特的结构和韵律。徐琪的《阳山县昌黎钓台联》在结构上对称工整,语言上也富有音乐性。
  • 意境美:这副对联不仅在形式上严谨,而且在内容上也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意境和丰富的想象力。通过对家乡山水的描绘以及对前辈的怀念,诗人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充满情感和哲理的世界。

“昌黎钓台联”不仅是一首具有高度艺术价值和深厚文化底蕴的作品,而且也是徐琪作为一位诗人、文人的真实写照。它不仅是对徐琪个人经历和情感的反映,也是对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传承和发扬。

相关推荐